社論/建構完善社會福利體制 化解人口危機

  • 2021-08-10
 據內政部統計,去年新生兒僅十六點五萬人,將創下史上新低。全臺灣人口總數,在二○一九年底達到最高兩千三百六十萬三千一百二十一人後,二○二○年因新生兒人數減少,加上遷出人口多,人口已轉呈負成長,少子化的挑戰愈來愈嚴峻。為鼓勵生育,中央與地方提供生育獎勵金、托育補助、育嬰假政策,但成效有限。在長工時、低工資的企業環境,高房價及沉重的教養費用,是當前生育最大的障礙,克服生活的恐懼才能解決育兒問題。
 2021年前5個月,我國僅出生5萬9481名新生兒,改寫史上出生數最少紀錄。2020年新生兒數量已創下史上最低的16.5萬人,今年前5月出生人數更少,在新冠疫情影響下,預期今年出生率將比去年更低,新生兒數量恐難保16萬大關。在戰後「嬰兒潮」時期,臺灣每年約有30萬至40萬名新生兒;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新生兒首度跌破20萬;2018年18.1萬人;2020年僅剩16.5萬人;更可看出臺灣生育率的下降曲線。少子化問題將是後疫情時代必須重視的國安問題。
 出生人口下降也加速高齡化到來,老人增加,失能長照人口也上升,長照體系需要提高服務量能;有三分之一大學因少子化面臨招生不足縮編,教育部要協助學校轉型或退場。少子化引發諸多問題,政府要提早因應。生育率能回升,才能減緩少子化的衝擊。
 去年,我國人口總數比前年減少四萬一千八百八十五人,首度出現負成長,國發會推估到二○六五年,可能僅剩一千七百三十五萬人。這將導致就業人力萎縮、勞動力高齡化危機,倒金字塔人口結構,將使年金、健保虧損而崩盤;惡化經濟發展,削弱國力,甚至引爆搶奪資源的世代戰爭。
 為改善人口結構、提高生育率,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裁示通過「國家一起生養」利多政策,政府每年將投入近百億元,建構安心懷孕友善生養環境,讓有意願生育的國人,都能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讓年輕爸媽願意共同分擔育兒責任,讓有育兒需求的工作者,能在家庭與工作間取得平衡。
 當然,解決少子化問題,除了提高生育率,建立育兒友善環境與福利措施外,放寬移民限制、延後退休年齡、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讓退出勞動市場者二度就業、大量使用機器人等,均有助改善日漸失衡的人口結構。「投資兒童就是投資未來」,兒童是國家競爭的生力軍;因此,獎勵生兒育女,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你我和整個社會都必須高度重視的課題。完善社會福利體制,提供生活的好所在,才能鼓勵生育,吸引外來年輕移民,化解人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