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帶性低氣壓(原盧碧颱風)及西南氣流的影響下,在短短的兩天之內,為馬祖地區帶來347毫米的雨量,造成南、北竿許多地方淹水、坍方,所幸無人傷亡。瞬間豪大雨量,一夕之間灌飽各島的水庫,解除了用水的問題,不過卻要反過來忙著防洪救災。這幾年來,類似這種不是不下雨、一下就是豪大雨的極端天氣,出現的越來越頻仍,印證了人類已攜手進入暖化的世界。
台灣位處季風氣候區,雨量豐沛,降雨集中在梅雨與夏季颱風時期,颱風不來時易造成乾旱與水資源問題,颱風來襲時經常帶來暴雨,並造成水患問題。但在極端氣候變遷下,我們居住的環境將越來越頻繁面臨旱災、山崩、土石流、洪患、水資源與生態系統改變等的嚴重挑戰。
大多數水土災害之發生均係由於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之交互作用,近年來台灣本島災害頻傳,國人常歸責於豪雨或惡劣地質條件,然而自然不利因素並非始自今日,多數災害之發生,究其根本原因實為變更環境現狀之人為開發未充分考量自然之平衡原則所致。尤其「水」因其具有流動性、侵蝕性、溶解性及衝擊性,且其存在及影響隨時不同、因地而異、複雜莫測,故對大地具有強烈之潛在不穩定作用。因此,不管是道路之闢建或大量區域開發,都會造成環境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並極易導致水土流失災害之發生。
馬祖各島,少有平坦陸地,多是陡緩不一的坡地。近年來,在土地資源有限,在產業發展及人口壓力下,山坡地開發日益增加。除了傳統的農業利用,近年增加了社區、道路、民宿,甚至堆置廢土、廢棄物,這些活動皆易造成自然生態環境嚴重失衡,引發土壤沖蝕與水土流失,加劇山崩和土石流的發生。受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致災性降雨發生頻率會越來越常見,馬祖經過這次災情後,應刻不容緩深入探討災害之致災因素並提出改善對策。
水土保持是不可忽略的工作,濫墾、濫伐及山坡地的違法超限利用,正是土石流的禍首,也要避免在山坡地、山腳或低窪地區建築房屋,一旦發現非法或人為疏失,應立即舉報制止。針對水土保持,必須事先詳細做好現場環境的調查分析,因地制宜,並長期追蹤監測,依據現地條件對邊坡穩定不足之處,考量其安全性、可行性、經濟性和生態性等因素,妥善進行改良或補強。近年來,由於重視生態保育,更強調在選擇適當之抗滑邊坡穩定工程時,亦應配合有效的生態工法來加強抗風化與侵蝕的能力,並落實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目標,達成永續、安全、美觀、生態等效果。
馬祖開發較遲,因此保留了相當多的自然資源,然而近年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如何從治理及管理兩方面進行,做好水土保持,促使山坡地合理永續利用,減少災害發生,實在是刻不容緩。
社論/預防重於治理 落實水土保持之監督與管理
- 20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