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活得老也要活得好

  • 2021-08-18
 根據衛福部日前公告的數據顯示,國人平均餘命為80.69歲,健康餘命達72.28歲,也就是說不健康的生存年數可能長達8.41年,這創下史上最高的數字引發諸多討論。隨著國人越來越長壽,高齡及長照的議題開始成為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政策,但如何老得健康、老得有品質,提前做好各項準備才是最好的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
 所謂健康餘命,是指一個人死亡前扣除不健康、無法自主行動的年歲後實際的壽命,內政部會定期公布「國人平均餘命」,平均餘命減健康餘命,就是不健康生存年數,包括失能、臥床、慢性病纏身等。近年國人不健康生存年數每年緩慢、穩定成長,不到七年增加0.46年,也就是五個半月的時間。
 當然隨著全球許多國家都逐漸邁入高齡社會,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並在二○○二年發布《活躍老化:政策框架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一書,將活躍老化定義為,提高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老化不應是消極負面的,而是應結合國家政策、文化價值等,讓每個人的老年都能夠有品質、有尊嚴地生活。
 醫界表示,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高齡者增加但不健康年數也增加,代表許多人僅重視醫療過程,不重視醫療結果,拿了藥又不吃,生病不積極養好身體,或者年輕時養成一堆不健康習慣,沒把健康當一回事,如果又抽菸又喝酒又不運動,身體狀況很糟糕,一旦年老失能了,任何方式介入都難以挽救。
 若人們在七十歲時發生失能狀況,八十五歲時死亡,現代的醫學確實可以延長末期壽命,但殘疾與失能不可逆,因此推動健康促進就相對重要,可以有效將失能或發生重大疾病的時間點向後延,壓縮不健康的期間,而非積極延長死亡,這樣才能活得老又活得好。
 國健署所做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六十五歲以上有三百多萬人,罹患一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達百分之八十六,逼近九成;同時罹患三種慢性病以上的也接近百分之五十。慢性病會影響生活功能,也可能導致失能。因此長者都必須隨時監控自身的各項數據,保持良好健康狀態。
 歐洲建構活躍老化指標,指標內容包括當志工、參與政治程度、照顧多少孫子輩、資訊能力等來計算,而台灣也開始思考發展一套本土的老化指標,納入社團參與、失能百分比、心理狀態、參加健檢比率等等,透過各項指標數據,來檢討各項政策。指標的設定可以很清楚發現,要成功地邁向老化,除必須能減少生病與殘疾,保持良好認知與身體功能,還包括社會有效參與等社會及心理因素,而聯合國的長者照顧原則,也正是健康、參與與安全三大準則。
 高齡社會是現在進行式,優質的老後生活要從年輕開始準備起,這是人生必然的曲線,但可以是優雅舒適且幸福的,沒有人希望最後的生命是躺在床上需要他人照顧的,因此個人心態上也要能積極面對,才能把身體照顧好。當然政府不僅要投入在醫療、照護端,也需把焦點擺在預防上,延長健康餘命, 也要同時推動活躍老化,組合成完整的高年整體健康照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