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導致天氣條件產生極端變化,加上人類活動急遽成長更加速傳統石化能源耗竭,已對地球生態、環境與經濟造成嚴重威脅和衝擊,節能減碳抗暖化已成為我們這個世代面臨最重要、且是艱鉅的挑戰之一。在因應氣候變遷全球化與在地化的關鍵網絡節點,馬祖也必須採取因應作為,並轉化為在地具體行動的共識,創造可持續投資就業機會、落實環境生態永續,建構以低碳經濟為首之低碳社會。
今年以來,全球極端氣候現象頻頻出現,許多國家都發生多重災難。我國在5月,遭逢56年以來最大旱災,導致水庫嚴重乾涸,各地區進入不同程度的減壓供水、民生限水、稻穗枯黃、農田乾裂停耕受創等景象;旱象紓解後,中南部近日則受連日大豪雨衝擊,導致橋斷、路坍及重大農損等災害;就連馬祖也傳出土石流釀災,以閩東建築聚落聞名、有小希臘之稱的北竿芹壁村,受創最重。
我們是一個海島國家,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更是直接且嚴重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對於環境極端氣候的影響息息相關,為了要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推行節約能源與低碳生活是最有效的策略。個人在全球減碳的浪潮下,究竟是扮演甚麼角色呢?能發揮舉足輕重的力量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生活中各種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均可稱為「低碳」行動。低碳與節能往往被劃上等號,人類的生活、行為及活動,均會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可藉由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的改變,節能減碳當用則用,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設備的改善、多使用潔淨能源,以減少碳排放量,由個人日常生活做起,並且以社區為推廣的最小單位,以打造低碳社區。
低碳生活不能單靠政府由上而下的政令宣導,低碳社區的建構非一蹴可及,需長時間的建構與營造,要從改變民眾的觀念做起,從內心真正體認減碳對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由一己之力做起,是可改善環境的重要性。亦是在不改變生活品質之下,鼓勵居民以大家合作的形式,透過節能減碳行為以減少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環保減碳是一條漫長卻又勢在必行之路。從工業革命後,人類享受了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生活,卻也失去了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係並且愈演愈烈,極端氣候不僅危及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也已危及人類生命及財產的安全。然而習慣了便利生活的人類,要如何重回與自然和諧共存、自然環境能永續循環的機制呢?減碳是減緩極端氣候發生與自然環境能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門。因此世界各國政府莫不致力於降低碳排放量,與大力推展低碳社區。台灣政府為回應世界各國對台灣減碳的期待,且台灣是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對全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的地球,自不能置身事外,當要負起同為地球子民應盡的責任。
社論/建構低碳永續家園 凝聚社區意識與行動力
- 20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