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進步,產業的快速發展,為人類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也為環境帶來了莫大的衝擊。在廿一世紀的環保潮流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都注意到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性。綠生活觀念正逐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蔓延傳遞,綠色世代講究永續節能的生活態度與習慣,以漸進式的微小調整,做到避免不必要的消費,為地球環境的維護,貢獻一份心力。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超過50%的人居住在都市,而這個比例在2050年將接近80%。都市聚集眾多的人口,會衍生更多環境問題,如空氣汙染、水汙染、垃圾問題、氣候變遷、水資源及能源短缺等,影響著全人類生存的品質。環境惡化的問題根源,肇因於人類行為,惡化能否有減緩或改變的機會,也在於人類的思維與行動。面對全球環境急遽變遷,迎向「綠色世代」是必定的選項,人人需具備綠色思維、發展綠色經濟、綠色消費,力行綠色行動,地球才有未來。
綠生活是藉由每個人的行為節制來避免能源的浪費,達成減緩全球暖化的方法,確實學會正確的節約能源的觀念,則是有效率的使用能源,也就是所謂的「能用則用,能省則省。」小小生活習慣的改變,既節能又可省錢,如隨手關燈、拔插頭減少待機電力、以日曬晾乾衣物取代乾衣機、以集雨桶澆花灌溉等。居家改裝省電、節水裝置,窗台玻璃加貼隔熱紙或種植綠色植栽,美觀又隔熱。居家清潔用品選擇環保無毒產品,或可分解的清潔劑,減少家庭廢水對環境的汙染。除此之外,藉以物易物、二手交易、租借或分享物資,創造物品再生價值,不使用一次性商品,善用修理店,延續物品使用壽命,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交通方面,除了走路、騎腳踏車之外,最為環保的交通方式就是搭乘大眾運輸。大眾交通運輸是固定班次,長期不間斷運轉著,在同樣的能源耗損與碳排放量的條件下,同一個班次越多人搭乘,越能成就他的環保效益。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估算,一般民眾若能每週選擇一天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全國每年可節省大約6.8億公升的汽油,大約可減少152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造林3400萬棵樹!習慣開車的人,若能開始實行每週一天無車日,便是友善地球的一大步。
自從科技日新月異以來,人們日常生活中民生必需品幾乎都來自於大自然的資源,例如:石油、水資源等,然而資源有限,人們不顧及環境的負荷任意揮霍破壞,導致生態環境的異常現象,例如: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破洞、災害頻繁等,不僅造成資源減少,更直接影響到人類生存。其實只要善用現有資源便能減少一半碳足跡,令世界變得更美好。而且很多生活廢棄物只要加一點創意就能廢物利用活化物品,延續其價值。每個人可以從生活細節上多做一點從源頭減廢,看似微小的努力卻足以為地球帶來正面的改變。
社論/響應低碳綠色生活 共同友善環境愛地球
- 20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