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安心水產 履歷溯源

  • 2021-09-15
 台灣前陣子疫情之故,民眾恐懼到賣場購物,透過網路買菜、買肉、買魚還有日常物品,一時之間百家爭鳴,漁業署也趁機聯手電商業者推出溯源水產箱,向國人推廣安心漁產。馬祖漁產開始展露頭角,想要賣到台灣本島,也要跟上這波食安風潮,勢必不能落於人後,以同理心看待,唯有讓食用者清楚知道食物來源,方能吃得安心,想要擴大馬祖市場,食安作為必不可少。
 何謂水產品生產追溯,主要目的就是透過揭露生產者的資訊,強化生產者的產品自主管理責任,適用範圍為國內養殖或捕撈之水產品及其水產加工品。做法就是水產品經營者將其生產之水產品品項、產地及生產者等相關資訊登錄到水產品生產追溯系統,並經初審及複審單位審核通過後,發給臺灣水產品生產追溯二維條碼,供經營者以黏貼或套印等方式標示在產品本身或包裝資材上,讓消費者透過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掃描該二維條碼,或是將追溯編號輸入本系統查詢,獲知水產品來源等資訊。
 農委會過去推動的可追溯之驗證水產品有CAS台灣優良水產品、產銷履歷及有機水產品,但因驗證手續相對繁複、需支付驗證費用、驗證範圍有限、限制於養殖水產品等因素,且無法涵蓋至全國沿近海、遠洋捕撈水產品,因此確實有全面推廣的難度。
 以產銷履歷來說,水產品的產銷履歷是依據台灣良好農業規範之作業基準,來進行水產品生產管理之相關工作,養殖水產品所訂定的生產業作業流程,涵蓋魚苗入池到養殖物捕撈上岸期間之魚塭環境資訊、資材使用、作業時間等,連通過產銷履歷驗證之養殖水產品要進入加工廠進行初級處理(如:三清、切塊等)或深度加工(如:蒲燒、魚丸等),也須由通過產銷履歷驗證之加工廠進行原料處理方可被視為產銷履歷驗證產品,要求相當嚴格並不容易。
 因此為使一般水產品達到追蹤追溯之目標,漁業署自105年度起推動臺灣水產品生產追溯制度,申請者只要檢附個人身分證明文件、漁獲資料(如:卸魚聲明書、放養量申報證明文件)、使用國產原料證明之文件等資料即可申請追溯條碼(QR Code),而消費者則可使用手機掃描產品包裝上之追溯條碼,即可直接查詢生產者資訊。因為申請門檻大幅降低,全國已有二千多戶申請通過溯源水產追溯條碼,產量約六萬多公噸,產值高達六十六億餘元,溯源水產品來源包含養殖漁民、捕撈漁民、漁會、產銷班、農企業、加工廠等。
 國內校園的營養午餐推動三章一Q,溯源標章已是最起碼的要求,在食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的此刻,想要成功將自家產品賣到別人家餐桌,都要做好自我管理的要求,推動可溯源水產品確實是當務之急,除生產者建立自主管理責任,也教育消費者選購國產水產品的觀念。
 馬祖想要打開國內市場,或者是建立馬祖安心品牌,讓自家產品標上溯源標章是基本要求,馬祖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我們需要朝正確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