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提高坂里農地的身價

  • 2021-09-18
 坂里擁有北竿面積最大的農地,早年也是農產品生產重鎮,近十多年來傳統農業式微,外來蔬菜打擊市場、務農人口老化等因素,讓農業成了夕陽產業。冬天的三寶品質與產量都不穩定,夏天瓜果動不動生產過剩,政府雖每年都編列預算保價收購,但都只能是象徵性的給予補貼性質。坂里傳統農業要走出新路需要新思維,不管是作物的轉型還是土地利用的轉變,要設法提高土地的身價才能生存。
 馬祖的平地不多,北竿坂里擁有全鄉第2大平地,傳統居民以務農維生,但始終沒能有大發展;多年前有人倡議要農地重劃,希望化零為整提高單位面積生產量,也有人建議要改種其它經濟作物,但多停在口說階段,缺乏具體政策與實際行動,就這樣一年一年過去,老農逐漸凋零卻不見新人接手,多數的農田仍荒蕪,少數的農民也只能依賴政府不過數萬元的三寶保價收購加減種。
 一般認為種菜賺的是辛苦血汗錢,那是傳統的想法,一斤大白菜最多賣個二十元,但是透過加工後可能身價大漲,要以農產品的特色來達到吸引消費的目的,賺的就不是只是菜錢。讓傳統農業多元化,這是坂里發展的新契機,政府除了在技術給予協助輔導之外,在相關硬體設施的改善方面也可以配合,觀光農業村的目標是可行方向之一。以目前坂里農地運用模式來看,想要走出一片天恐怕是行不通的,要發展就勢必要轉型,而轉型也有更多選項。
 農地轉型若仍以農業為主,需要年輕人的投入,不管是藥用植物還是經濟作物,總之要種單價較高的產品才有前途。近年來農委會大力推廣青年務農政策,輔導青年返鄉開創新型農業,而馬祖農地規模不大,只能朝精緻農業發展;另要配合觀光發展政策,搭上地方創生概念列車,有可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還有一種轉型選項是放棄農業,透過都市計畫重新定位坂里發展,這樣的變革需要全村乃至於全鄉多數民意的支持,利用坂里難得大面積的平坦地來發展觀光旅宿業,將農地變更為風景區或是住宅商業區,賦予土地更高的商業價值,對農村轉型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不管是作物的轉型還是地目變更的轉型,坂里都要思考下一步要怎麼走,維持現狀只能走向死胡同。產發處今年要投入大坂里計畫,這是一次轉型的機會,未來定位先搞清楚,計畫推動才會更務實。放眼未來,坂里這塊難得的平地活化利用的空間很大,整體大方向政策也需要集思廣益,這片土地的價值不應該只是不斷重複上演的生產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