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界面臨科技影音的挑戰,原本就已經無還手之力,在疫情的加持下更無法招架,與去年同期相較,超過九成的出版業者暫停或調降新書出版量,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許多人為吸引更多閱讀者而各出奇招,公立圖書館宅配書到家、線上借閱電子書參加抽獎、線上讀書會或名人來說書等,閱讀不只是透過紙本書籍,科技讓閱讀更容易,未來的閱讀樣貌更多元。
書籍是精神食糧,閱讀是人類累積經驗與智慧的重要方法,從古到今閱讀一直是人們競爭力的基石,然而現今許多孩子因為家長一時的不察,長期利用動畫影音,甚至是隨機的各式抖音短片,感官的刺激雖暫時安撫孩子吵鬧的情緒,但隨後要想把他們拉回紙本書籍培養閱讀的習慣,卻成為難上加難的課題,因為已經無法擺脫數位分心症候群這種病症。
閱讀力就是未來競爭力的一部分,可以增加學習力、創造力和想像力,甚至還有思考力與書寫力,現在許多學生書讀不好,問題就是出在讀解能力的不足,欠缺閱讀讓其認識字彙有限,加上表達能力不佳、邏輯思考不足,當然就無法文理並進的寫出一篇文章。
疫情期間雖然讓圖書館跟藝文場域都相繼關閉,然而似乎危機創造轉機,疫情不但改變了生活模式也改變我們習已為常的閱讀樣貌,各縣市圖書館、獨立書店甚至出版社,不但沒有因為疫情暫停業務,反而快速反應,藉由科技之力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開始學習利用科技當作提升閱讀風氣的工具。
國資圖與各縣市圖書館合作,齊心推動電子書閱讀,民眾只要透過電子書平台加入會員後借閱電子書,就能抽好禮,也規劃了各項主題的電子書展,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數位載具,就能隨時閱讀與借還書,線上服務24小時不打烊。當然實體圖書館也是十八般武藝盡出,推動電子書借閱、線上講座、圖書免費配送等多元服務。
高雄為獨立書店推動線上讀冊的計畫,補助其系列線上講座與導讀,原本小眾的讀者,因為線上的便利,反而更便利與同好互動,另外民間出版社也透過此次的契機,協助書局邀請名人辦理書籍的分享與導讀,像是台中中央書局促成的週三讀書會,邀請如詹宏志、馬世芳、李明璁、富察延賀、詹偉雄等人,推薦書籍並帶領線上導讀,許多人反而因為線上的無距離限制,比過往參加更加踴躍頻繁。
其實閱讀這一件事,本質上已經出現全新定義,尤其是科技已經顛覆以紙本承載內容的過去,出版界開始嘗試各種創新,不只是電子書、有聲書,掃描QRCord 就看到作者訪談或是說書的影音,吸引讀者或接近讀者的方式開始無奇不有,但閱讀樣貌或許改變,內容載具或許不同,但破碎的資訊、簡短的影音都很難有知識的累積,在各界提供越來越豐富多元的閱讀方式,讀者則應該回饋時間進入閱讀的世界,閱讀是一件別人無法替代的事,當然收穫別人也無法取代,科技讓閱讀更便利,只要我們願意哪裡都能閱讀。
社論/閱讀樣貌大未來
- 202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