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雙語國家政策,培育雙語專業人才,增加國家整體競爭力,行政院於九月通過國發會擬具的「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以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為目標。這個大幅度的變化,確實讓不少的教師和家長都感到莫大的壓力,但危機的背後也是轉機。
姑且不論考試的壓力,雙語政策所強調的是旨在將英語作為一個溝通工具,而非目的。迥異於印象中的英文課程,有背不完的單字、永無邊際的片語,以及強調邏輯思考的文法、翻譯寫作,學習過程中把英語視為智能測驗的工具,以致始終無法跨出與外籍人士對話溝通的步伐。由是,雙語教育方針強調的正是環境的重要,學校引進外籍教師,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徜徉在英語的環境中,從聽力開始沉浸,習慣這般的語言系統在生活中不斷出現。而為與外籍教師對話互動,迫使孩子不論腦海中的英語詞彙量有多少、或是文法的熟稔程度,都必須窮盡所能的講話,以達訊息交流目的。
從生理發展角度來看,之所以語言會向下扎根,實繫於孩童的發展黃金敏感期。倘以成人學習外語的經驗和眼光來看,可能會感到現代的孩子辛苦,自幼就要開始學外語;但學習外語語言有其關鍵期,透過外語環境的塑造和同儕間的模仿,孩子在適當的環境中學習與刺激,較易有具體成效,外語學習將會是快速、顯著的。像是有的幼兒園英語課程,透過簡單的生活情境與英語歌謠,便學到生日快樂的英語是"Happy Birthday",萬聖節叫做"Halloween";即便是英語句子,當透過重複的朗誦後,孩童也會知道"how are you?"是在問候對方。
這項雙語政策背後其實隱藏了需要親子間共同學習的巧思在內,才能讓英語學習更到位與具體。時下孩子的學習諸多的輔助工具,舉凡CD、點讀筆、觸控式電腦…等,都能夠提供孩子自學;但語言在學習上最有效的還是真人互動。種種的學習輔助工具雖能「說」出句子、「讀」出故事,但它們是沒有辦法回饋孩子;當訊息只有單向的發射接收,孩子的學習就勢必有相當的限制,沒有練習的機會,學習的力道與樂趣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在學習語言的階段,家長們花些時間陪著孩子才是王道,因為可以直接針對孩子的表達給予回饋,當他們錯誤發音時,或者是理解有誤時,得以及時斧正、加速學習。
馬祖在蛻變,與國際接軌也是我們發展的趨勢。除了強化我們的母語認識,也要在合適契機上增能外語的學習,得以拓深利基,展開雙翅迎接外地嘉賓來訪,讓世界看見北疆的國際化,不在全球化洪流下被埋沒。
社論/雙語發展從根扎起 國際化不落人後
- 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