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生活綠一點 環境好一點

  • 2021-11-17
 永續的全民綠生活,誰都可以做,誰都會做,只在於做不做!在國際推動減碳的此刻,台灣其實需要努力的空間還很大,根據去年德國公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居全球倒數第五,台灣雖然很小但碳排放卻高於許多國家,環保署積極推動低碳永續家園,也希望國人將減碳的綠生活變成日常生活一部分,共同為下一代的生存環境盡一份心力。
 台灣近年來,在「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所公布的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都不盡理想,被列為非常差等級。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統計,全球2018年溫室氣體總淨排放量約492億噸,台灣占了2.75億噸,排名全球第31名,台灣雖小,碳排卻高於許多國家,相比1990年的1.3億公噸,等同翻倍成長,在國際追求減碳的同時,台灣減碳數字卻是反其道而行。
 台灣雖積極部署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轉型的目標,環保署也已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俟送行政院審議後,下會期送立法院修法,立法的路途還很遙遠,但國人起而行卻可以立即做到,因此政府也同步推動全民綠生活,以「綠色飲食」、「綠色旅遊」、「綠色消費」、「綠色居家」、「綠色辦公」等5大面向,引導人民從日常生活中養成綠生活好習慣。
 每天多做一點點,綠生活就向前邁進一點,環保署進行的奉茶行動,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在一樓大門口裝了一台飲水機,特別的是上頭加裝計數器,一罐瓶裝水六百毫升,紅色數字跳動代表奉獻出多少瓶的水給路過需要的人飲用,希望藉由方便民眾隨時找到裝水的地點,減少購買罐裝水的機會。
 其實所謂綠生活,並沒有高深的學問,就是一種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環保署以用在地、惜資源、護環境為基本訴求,實際行動上則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分階段深化推動綠色飲食,綠色旅遊、綠色消費、綠色辦公及綠色居家5大面向。
 綠色飲食指的就是吃多少、點多少,選用在地食材,台灣一年廚餘回收量高達四十九萬噸,堆疊起來有一萬多座的台北101,食物的浪費驚人,更糟的是食物廢棄物產生廚餘及溫室氣體排放等,加重地球的負擔,除了惜食之外還有環保及低碳的供餐及用餐環境,這絕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事。
 綠色旅遊指的就是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方式,依環保低碳方向規劃旅遊行程、深度在地旅遊等;綠色消費指優先考量產品對環境的衝擊,減少浪費,追求實用與自然健康,同時降低塑料與化學用品的使用等,來降低環境污染。綠色辦公與綠色居家都是綠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接近人們的場域,綠色居家是透過調整生活方式,如居家使用自然採光、通風、環保祭祀、無油煙廚房、選購環保產品、環境清潔與綠化、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及節約用水用電等,就是一種友善居住環境的生活態度。
 綠色生活是一種態度,期待每個人都能綠一點,執行「夠就好的生活」,綠生活其實一點都不難,只有做不做的問題,透過調整日常生活小習慣,就能帶來環保、低碳又舒適綠色居家氛圍,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