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7日下午,連江縣家教中心將辦理新手父母婚姻教育課程,協助家長看見孩子需要。孩子不擅長口語表達,多是從行為和遊戲中表達思考、情緒,家長們如何給予孩子支持與鼓勵陪伴孩子長大,是要精進學習的功課。
情緒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警示,也是身體最直接的反應。當我們感受到害怕、恐懼,便能夠避開危險;當我們覺得興奮、開心、期待,就可以積極創造更不一樣的美好生活。不過,近年來,常在新聞中看到情緒失控而傷人的案件,或者是校園中難過情關或課業壓力而自殺的情形,不禁令人感嘆現今社會環節出了問題,使得孩子們難以調控情緒,做出無以挽回的憾事。
雖然人們天生就擁有基本情緒,但學會如何表達又是另一回事。若沒有人協助我們標定情緒,像是開心、害怕、悲傷、討厭等,我們就只會感覺到心裡似乎有些狀態,但很難表達出來。情緒的學習除了最基本的感受之外,還需要能夠標示它們,並且表達它們;這看起來很容易,實際上卻很困難,畢竟情緒很抽象,抓不到、摸不到,且因人而異。
情緒的察覺與了解是重要的教育環節,也是認識自己的基礎。儘管教育現場每年都有家庭教育、性平教育、環境教育等法定課程的節數規劃,但鮮少有單獨針對情緒教育的環節。當下學齡階段的孩子,對情緒的回應大致只有「開心」、「不開心」、「難過」、「生氣」,或者直接給予一個聳肩或搖頭,但卻無法更進一步的用更準確與精緻的辭彙來陳述。
因此,透過生活中的事件分享,協助學生標示出「委屈」、「得意」、「驚訝」等各種情緒,也讓學生們知道其實情緒不是單一存在,有時候心中那一團的感受可能含有許多的情緒在內。畢竟,若太多情緒交織成群,沒能夠一一區辨,只會感覺到不舒服,便容易出現大吼大叫,或者是出拳攻擊來釋放糾結的情緒。
情緒是種能量,需要適時的釋放,才不致內心受傷。當我們開心時手舞足蹈,是種正向能量的展現;有人憤怒淤積透過大叫、甩門等方式釋放卡在內心的負向能量,也是種出口。洵是,能量如何釋出是門學問,也正是何以要學習表達情緒;當己身能夠清楚標示心中的情緒,並且釐清緣由,再將它們說出,這個過程便已經讓能量獲得梳理,說出口時也釋放了。
本次講者羅明榮是諮商心理師,見長於親子關係、兒童情緒調適、家庭關係等,相信透過分享能給予馬祖地區的家長有不同的刺激與回饋。
社論/情緒是教育的重要根基
- 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