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青春的路上 家鄉該如何始終在場

  • 2025-10-07

 馬祖青年近年多半在外地求學、就業,與島嶼的距離早已不只是地理上的分隔,而是生活與情感上的斷層。縣府主辦的「馬祖青年交流座談會」在台北舉行,以「青春的路上.島嶼始終在場」為題,嘗試搭建青年與家鄉之間的對話平台。這場活動的意義,不在於一次性的聚會,而在於它揭示了一個問題:在快速變動的世代,家鄉該如何「在場」?

 這場座談會的參與者包括學生、在職青年與公部門代表,透過講座與意見交流,形成一次跨世代的凝視。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場青年政策溝通會,但更深層的,是一場關於「歸屬」的討論。當青年被問到對馬祖的印象,多半提到「美麗、寧靜、熟悉」,但若談及未來規劃,卻往往充滿遲疑。這種矛盾,正是離島青年長期面臨的現實處境:感情上依戀故鄉,理性上卻被現實推向外地。

 活動中設置的「青年聲音箱」,是一項值得肯定的設計。它讓青年能匿名提出對就業、交通、醫療等問題的看法,也讓縣府有機會聽見真實心聲。這樣的「傾聽」行動,或許是地方政府與青年互信的開端。畢竟,青年政策的落實,不只是提供資源,更在於讓青年相信———自己的意見能帶來改變。

 然而,如何讓這樣的對話延續下去,才是關鍵。青年活動往往在熱鬧過後陷入沉寂,缺乏持續機制。主辦單位在會後設立「馬祖U-Life圈」通訊群組,希望延伸線上互動,這是可行的第一步,但若缺乏具體行動支撐,終究容易流於形式。青年需要的不只是資訊分享,而是能參與決策、共創政策的機會。唯有當青年意見能在制度中被落實,「連結」才不會淪為口號。

 更值得深思的是地方對「返鄉」的定義。過去談返鄉,多半以「回島工作」為標準,但在數位時代,這樣的定義已過於狹隘。所謂「回到馬祖」,不一定意味著物理的回歸,而是心理與行動的連結。青年可以在台北、在海外,用不同方式參與地方創生、文化推廣或政策倡議,只要仍以家鄉為核心關懷,那份連結就是真實存在的。

 要讓家鄉「始終在場」,地方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政府應該扮演的平台建構者,而非單純的活動主辦者。青年需要的是能持續對話的公共空間、一個能實驗、能犯錯、能被支持的環境。當地方若能在教育、產業、文化與創業等面向上建立配套,讓青年看見「可行的未來」,才有可能吸引人回流。

 這場座談會的價值,在於它提醒我們:青年不是外部資源,而是家鄉的未來主體。青年與地方的關係,不該只停留在情感的寄託,更應轉化為共同創造的力量。對地方而言,如何善用這股力量,是接下來更艱鉅的課題。唯有當「青春的路上」有了共同前行的方向,這份名為「馬祖」的情感,才不會被時間與空間沖淡,而能成為一股持續生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