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慢老城市調查看高齡友善馬祖的契機

  • 2025-10-01

 在高齡化浪潮下,城市如何讓長者生活得更健康、更自在,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課題。天下雜誌首屆慢老城市調查,正是以「慢老」為核心,觀察不同城市在高齡友善上的努力與差距。調查面向包括醫療資源、社區支持、交通便利、休閒活動、生活成本與心理健康等,目的在於找出一個城市是否能讓長者延緩老化,並在地安老。這些指標,不僅檢視硬體設施,更深入探討長者在生活中的真實需求。

 在此次調查中,台北、新竹與台中等城市表現相對突出,台北的醫療資源密度全台居首,並且推動「健康老化行動方案」,結合社區醫療站與家庭醫師制度,讓長者在地就能獲得完整的健康照護。新竹因科技創新而在長者健康管理上具優勢,例如導入智慧穿戴裝置監測長者健康數據,並透過數位平台讓醫師與家屬即時掌握狀況。

 台中則以文化與社區為核心,推動「銀髮樂活學習中心」,鼓勵長者參與藝術課程、運動團體與在地志工服務,創造活躍老化的社會氛圍。這些城市的共同點在於,它們不只強調硬體建設,更在制度與社區支持上投入心力,讓長者在醫療、心理與生活社交層面都有所依靠。這種整合資源的模式,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貴的學習典範。

 回頭來看馬祖,雖然自然環境清新、社會凝聚力強,但在慢老城市的排名中並未居於前段班,原因可能就在於醫療能量的有限,專科醫師與長照資源相對不足,使長者健康需求難以全面被滿足。同時,交通與文化娛樂等項目,相對台灣大都市,選項是比較少的,也容易造成高齡者生活單調,這些都是馬祖可以持續努力的部分,但此次的調查在馬祖的有效樣本數偏低,也造成調查結果並不一定直接代表實際的樣態。

 然而馬祖並非全然劣勢,緊密的社會網絡本身就是推動「社區支持」的重要基礎,地方政府能善用社區力量,並透過跨部門合作補足專業醫療與長照的不足,就有機會扭轉現有不利情況。像是目前地方政府推動的遠距醫療服務,就一定程度彌補醫療專科不足的缺口。也可以鼓勵社區據點辦理多樣化的休閒與健康促進活動,讓長者能持續參與社會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慢老城市並不是單純仰賴硬體環境。若只是興建醫院、修築道路,卻未真正了解長者需求,政策效果必然有限。馬祖要邁向慢老城市,必須走入長者生活,聆聽他們對健康、陪伴、安全與尊嚴的期待,只有在「以人為本」的政策設計下,長者才會感受到支持與溫暖。

 慢老城市是一個願景,也是一個實踐過程,馬祖可以借鏡台北在醫療與科技的經驗,學習台中在文化與社區營造的模式,並結合自身的環境優勢,找到專屬的高齡友善之路。唯有當地方政府不再單純強調硬體投資,而是以長者的生活品質作為核心思考,慢老城市才有機會真正成真。這不僅是因應高齡社會的必要策略,更是對馬祖未來世代的責任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