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5月起,縣府推動由參議室輪流每月駐點各鄉訪視的制度,目的在於加強縣府與地方之間的溝通,透過面對面對話,將民情帶回縣府分案研議,並追蹤辦理。此舉展現了縣府對基層聲音的重視,亦嘗試在治理中建立更緊密的互動關係,值得肯定。但要真正發揮作用,仍需面對若干挑戰。
參議多為歷任局處長,具備豐富行政經驗與政策理解力。他們下鄉訪視時,能有效澄清誤會、解釋政策,也能從專業角度理解民眾訴求。這樣的安排,使民眾不只是將心聲反映到基層,而是能直接與縣府「有經驗、有影響力」的代表對話,增加溝通效率,提升政策透明度。
然而,地方治理不能僅止於「傾聽」。真正的挑戰在於,縣府能否把收集到的建議落實處理,並給予具體回應。如果建言最終淪為文書紀錄,缺乏可見的成果,將使制度失去民眾信任。因而,如何確保意見能被消化整合、如何建立透明回饋機制,才是此制度能否持續推動的關鍵。
從訪視設計來看,涵蓋的單位相當全面,不僅有鄉公所與鄉代會,還包括衛生所、學校、警察所、消防分隊、港務室、水廠、酒廠及加油站等。幾乎囊括了民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顯示縣府希望廣納意見的用心。不過,訪視時間由各鄉公所協調,雖具彈性,但也可能導致訪視效果差異過大。如果流於走馬看花,只聽取表層意見,將無法達到政策溝通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縣府要求訪視後須填寫紀錄,並分案相關單位處理,還要管考追蹤。這是一項制度化的保障,有助於避免「聽過就算」。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民眾「看到」後續成果。縣府若能定期公開訪視成果與處理進度,讓社會檢視,將能進一步強化透明度,也能累積參與的信任感。
同時,我們也必須理解,許多地方問題涉及財政限制或中央法規,未必能立即解決。此時,參議下鄉的另一角色便是「說明者」。他們能用專業知識,幫助鄉親理解制度限制與施政考量,避免因誤解而產生對立。這種調解功能,是建立府鄉互信的重要一環。
綜合而言,參議下鄉訪視制度是一項值得肯定的創新。它提供了一條新管道,讓縣府更直接接觸民意,並有助於政策解釋與誤會化解。然而,制度能否成功,端看縣府是否能避免流於形式,是否能具體回應基層建言,並將訪視成果轉化為政策改進的力量。
地方治理的核心,在於參與與信任。若能透過參議下鄉逐步累積互信,化解隔閡,這不僅有助政策更貼近民心,也能推動地方發展向前邁進。我們期待,「參議下鄉」能成為一條穩固的橋梁,連結縣府與鄉親,讓傾聽化為行動,讓治理更接地氣。
社論/參議下鄉駐點訪視 打造地方治理新模式
-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