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教師節的省思:在時代巨浪中守護教育初心

  • 2025-09-28

    今天是九月二十八日教師節。這一天,社會各界都會用不同方式向教師表達敬意。然而,在一年一度的慶賀與祝福之外,更值得深思的是:在當前社會變遷快速、價值多元甚至動盪的時代裡,教師的角色究竟意味著什麼?而我們又該如何以行動,支持這群默默耕耘卻承擔重大責任的人?

    孔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不僅是對「師」的謙遜體認,更是千百年來東亞社會尊師重道的基礎。教師不僅是課本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價值觀的引路人。從黑板上的一筆一劃,到生活裡的言傳身教,教師在學生心中留下的,往往遠超出分數與課業本身,而是一種做人做事的態度,一種對世界理解的方式。

    然而,必須誠實地承認,當代教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少子化使師資需求與教育政策頻頻調整,部分學校陷入裁併壓力;資訊爆炸與網路科技的普及,也使知識傳授不再是教師的「獨占領域」。學生可透過搜尋引擎、線上平台獲得大量訊息,但如何分辨真偽、建立批判思維,仍需教師悉心引導。這意味著,教師的工作重心已逐漸從「知識的唯一供應者」轉向「學習的導航者」、「價值的陪伴者」。

    此外,社會對教師的期待層層疊加。除了課業教學,還要兼顧行政繁瑣、家庭教育缺口,甚至校園情緒輔導。當家長、社會普遍希望「老師能解決一切問題」,卻又對教師專業缺乏信任與尊重時,教師往往陷入高壓與無力的處境。據統計,教師過勞與離職率逐年攀升,背後的訊號值得全社會正視,如果我們無法讓教師專心於教學,教育品質勢必難以維持,更遑論提升。

    因此,在教師節這一天,我們除了致敬,更應以具體政策與社會文化改變來支持教師。首先,教育政策應回歸學生學習的核心,避免讓教師被過度行政化、評鑑化所綑綁。其次,社會需要建立一種「尊師」而非「苛責師」的氛圍。尊師不是盲目歌頌,而是承認教師專業,理解他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所付出的努力與掙扎。再者,隨著AI與數位學習的興起,教育現場需要更多資源投入,協助教師更新教學方法,培養「引導式」與「跨域」能力,讓科技成為助力,而非壓力。

    我們更不能忽略,教育本質上是一項長遠的投資。教師的心力與時間,塑造的是下一代的價值觀與社會素養。當教師能安心教學,學生就能安心學習,社會也才能擁有健全的公民文化與持續創新的能量。

    教師節不只是感恩的日子,更是集體反思的契機。社會的快速轉型,對教師是一種挑戰,但同時也是一種呼喚。呼喚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不僅是知識的堆疊,而是人格、思維與責任感的培養;呼喚我們重新看待教師的角色———不是單純的課業管理者,而是陪伴、啟發與引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