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海洋永續 從魚苗放流開始

  • 2025-09-21

 9月12日,馬祖南竿芙蓉澳海域見證了一場別具意義的行動-由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舉辦、縣府與漁會共同參與的石鯛魚苗放流。2000尾約五公分長的條紋石鯛,在孩童與地方代表的見證下,重返大海。表面上,這是一場簡單的生態活動,卻蘊含了海洋資源管理、環境保育教育以及地方產業永續發展的多重意義。

 近年來,過度捕撈、海洋污染、氣候變遷,使得漁業資源日益枯竭,沿海社區面臨「海中無魚」的隱憂。臺灣四面環海,馬祖更是依漁業與養殖業為生的島嶼群,如何兼顧漁民生計與資源永續,成為不可迴避的課題。此次活動由漁業署委託辦理,除了釋放魚苗,更重要的是透過建立基因庫,讓未來研究者能以DNA分析追蹤這些石鯛的成長與存活情況。這顯示政府並非僅止於「放流了事」,而是企圖以科學方式評估成效,累積資料,逐步建立長期的資源管理模式。

 放流若只是「象徵性」的作秀,對漁業資源幫助有限。然而,若結合科學監測、在地參與與教育推廣,它便能成為推動永續的重要策略。馬祖這次的魚苗放流,至少在方向上,已經展現了這樣的思維。

 選擇芙蓉澳海域放流,並非偶然。該處水質清澈,漁業活動歷史悠久,是馬祖海洋養殖的重鎮。將魚苗放流於此,不僅能提高成活率,也能與在地產業結合,形成生態與經濟的雙重價值。換言之,永續不應只是口號,而要與地方特色連結,讓漁民感受到具體利益。然而,這同時也是一種挑戰。放流若未搭配漁撈管理,可能淪為「左手放流、右手捕撈」的惡性循環。因此,除了放流,還必須有嚴謹的漁獲監測、季節性禁捕、漁具限制等措施,才能讓魚群有繁衍空間。

 2000尾石鯛魚苗的放流,也許無法立刻改變整體漁業資源的困境,但它象徵了一種「由點及面」的努力。當地方政府、基金會、漁會、研究單位與孩童共同參與時,這場行動已超越了單純的放流,而成為社會共識的展現。

 馬祖的海洋,是居民的生計,更是國家的資產。面對環境挑戰,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補救,而是前瞻的管理與全民的參與。石鯛魚苗游入大海的身影,提醒我們:海洋不是理所當然存在的資源,而是一份需要世代守護的禮物。

 對下一代而言,與海洋的親近、與生命的互動,正是環境教育最真切的教材。相比抽象的課本知識,親手將魚苗放歸大海,更能在心中種下愛護環境的種子。若孩子從小就理解「魚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而是需要管理與珍惜的共同財,那麼我們的永續願景,才不會淪為空談。唯有將永續視為長遠承諾,而非短暫活動,我們的漁業與海洋生態,才能真正走向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