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為健康馬祖加把勁

  • 2025-09-17

 2025年《康健雜誌》公布最新「健康城市調查」,再度引起社會關注。調查顯示,城鄉結構與產業型態,深刻影響居民的健康表現。雖然馬祖等離島未被納入評比,但若僅以「沒有參加比賽」為由忽略自身處境,將是對居民的不負責任。事實上,近年來連江縣在健康促進上的作為,正逐步描繪出一幅「小而美的健康城市」雛形,值得檢視。

 馬祖僅有一萬多人,醫療量能長年受限,但地方政府並未因此退縮。相反地,馬祖逐步走出一條「精準健康促進」的路。全民健檢不再只是紙上規劃,而是實實在在走進社區,讓居民不必舟車勞頓就能完成血壓、血糖、癌症篩檢。長者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也大幅降低重症與住院風險。至於長者照護,馬祖積極設立健康據點與長照中心,讓失能長者能被妥善照顧,更透過社區共餐、健康課程,降低老年孤立問題。

 醫療不足則透過遠距醫療彌補,與教學級大型醫院合作,專科醫師巡迴支援已成常態,雖然無法媲美台北的醫學中心級醫院,卻在「可近性」上逐漸拉近差距。再加地區運動促進與環境改善,馬祖處處都是運動場,這種資源轉化能力,正是我們的強項。

 健康城市並不是空洞口號,各縣市都在用行動說話。馬祖若要更進一步,不妨看看別人怎麼做。台北市強項是智慧醫療,透過「台北健康雲」,長者的健檢、藥歷、慢性病資料能完整追蹤,再搭配「銀髮健身中心」,讓醫療與預防結合。馬祖其實已經展開第一步,「馬祖i健康APP」啟用,但如何強化資訊,以及擴大使用人口,把健檢與疫苗資料都整合進雲端平台,未來遠距醫療便不只是臨時替代,而是完整的數位照護體系。

 新竹市則以「社區營造」聞名,從全民運動計畫到校園交通改善,新竹將「健康」融入都市規劃,讓步行、健走成為日常。至於台東,則展現了健康與觀光的魅力,縱谷自行車道、森林步道既吸引遊客,也是居民的日常運動空間;健康飲食在地化,更讓原住民族作物轉化為養生餐飲。馬祖同樣擁有紅糟、老酒、魚麵、紫菜、淡菜等飲食特色,若能把這些轉化為「健康馬祖飲食」,不僅能改善居民營養,還能打造健康觀光品牌。

 馬祖的規模雖小,但健康城市的發展正適合「小而美」策略。未來可以持續在數位健康治理、普及社區日常運動及打造健康觀光品牌加把勁,健康城市不是單一縣市的專利,而是一種治理態度。馬祖雖未被納入《康健雜誌》評比,但透過健檢、疫苗、健康照護據點與遠距醫療,已展現「資源雖少,努力不少」的態度。

 對地方政府而言,健康城市不是做給評比看的,而是居民每天切身感受到的安全感與幸福感。當馬祖能讓長者安心、青年願意留下、遊客樂於體驗,這座海上的小島,就已經是最實在的健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