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島散落的馬祖,湛藍的海水與獨特的潮汐環境孕育豐富的漁業資源,其中淡菜(又稱貽貝)的養殖逐漸從傳統副業,蛻變為今日地方經濟的新亮點。近期「北竿白沙社區的淡菜日記活動」與「馬祖淡菜之星選拔賽」相繼登場,讓這項原本低調的海產產業,逐步走入大眾視野,不僅展現了養殖戶的心血,也凸顯出馬祖在地產業結合文化、教育與觀光的可能性。
馬祖特殊的海域條件,海水營養鹽豐富、流速適中,加上近年漁業單位積極規劃專屬養殖海域,讓淡菜得以成長得特別肥美、鮮甜。這樣的天然優勢,使得馬祖淡菜與台灣本島常見的孔雀蛤、蚵仔等貝類相比,更具獨特性與差異化。當地餐飲業者與旅遊單位也逐步發現,這項原本平凡的食材,完全有潛力成為「地區品牌」的代表。然而,從「產業+文化+觀光」的模式來看,馬祖淡菜的發展至少有三個方向值得深思。
第一,品牌建構與品質保證。目前馬祖已有20餘家淡菜養殖業者,雖然生產規模可觀,但若缺乏明確的品質分級與品牌認證,市場上的辨識度與信任感將受限。此次「淡菜之星」的評選,讓消費者得以看見大小、重量與風味的差別,正是邁向品牌化的重要一步。未來縣府與業者要持續攜手,建立品牌,建立規範,而不是只靠一次比賽炒熱話題。
第二,教育連結與人才培養。此次比賽由屏東科技大學團隊與馬祖高中餐飲科學生共同規劃,學生更設計了紅糟炒飯、南瓜濃湯等創意料理。這樣的跨界合作,正說明了「教育」在產業升級中的核心角色。青年不僅是未來的勞動力,更是創意的來源;透過課程設計與比賽經驗,他們將傳統海產轉化為創新飲食,並藉此建立對家鄉產業的認同感。這是一種從教育現場出發的「人才返流」策略,值得持續推廣。
第三,觀光結合與文化敘事。馬祖的旅遊市場雖以戰地文化、藍眼淚聞名,但若能再加上「淡菜」這樣的在地食材故事,將更能豐富觀光的層次。從採集、養殖、烹飪到品嚐,每個環節都能設計成體驗活動,讓遊客不只「吃到」,更能「做到」、「聽到」與「學到」。如此一來,淡菜不僅是海產,而是馬祖文化的一部分,進而形塑出更具溫度與記憶性的旅遊體驗。
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挑戰。淡菜養殖雖然潛力十足,但涉及海域使用規劃、環境永續與市場行銷等問題。例如,若過度養殖,將可能造成水質惡化與生態失衡;而若缺乏有效的物流與冷鏈運輸,即使淡菜再鮮美,也難以擴大市場版圖。這些都是產業升級必須同步面對的課題。在全球強調永續與在地性的今天,馬祖淡菜的故事正告訴我們:一個地方的價值,不在於規模大小,而在於能否將土地與海洋的恩賜,轉化為具有文化厚度與市場競爭力的產業。
社論/從餐桌到產業:馬祖淡菜的下一步
-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