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人手中一支手機,就是一個訊息的發射台。通訊軟體、社群媒體上的一則訊息,可能在數分鐘內傳遍全國,甚至跨越國界。這種快速傳播的力量固然便利,但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假訊息的氾濫。它可能引發恐慌、操縱輿論、破壞人際信任,甚至動搖民主基礎。如何辨識假訊息,已是每一位公民的必修課題。
假訊息往往披著「似真非真」的外衣,它可能引用部分正確的資訊,卻刻意刪去背景或關鍵細節,讓讀者誤以為真相如此;也可能利用聳動的語言,如「政府不敢說的秘密」、「驚爆」等字眼,激發群眾的好奇與恐懼。辨識的第一步,就是冷靜檢視訊息的來源與語氣,如果消息來源模糊不清,只標註朋友轉述之類的,可信度應打折扣。
假訊息的流竄,常借力於「斷章取義」與「過時再炒」。例如,有些影片或圖片,明明是多年前的事件,卻被加工成近期的突發新聞;有些則是從不同情境中挪用畫面,製造錯誤印象。例如國外的災難影像,常被冒充為本地現場。民眾若能學會利用反向圖片搜尋,或簡單查驗新聞日期,就能避免成為假訊息的推手。
除了內容本身,形式也是辨識線索,許多假訊息文章排版粗糙、錯字百出,或使用誇張的符號。當然,也有假訊息經過精心包裝,甚至混入社群討論。但若一個「重大事件」卻只有匿名帳號或單一平台報導,其他專業媒體全無反應,這就是警訊。
假訊息背後往往隱藏動機,有的出於商業利益,有的則是政治操作,也有惡作劇性質的假訊息,造成社會資源浪費,甚至誤導公共政策、侵蝕社會的信任。唯有全民共同警覺,從「看來源、查時間、比多方、冷靜想」做起,才能守住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假訊息的傳播,最常依賴的不是陌生人,而是「身邊熟人」。因為出於信任,人們對親友轉傳的訊息較少懷疑,最容易成為假訊息的溫床。這也提醒我們,分享之前必須謹慎。有時候,簡單的一句「你確定這是真的嗎?」就能減少不必要的轉發,避免助長謠言的擴散。
當然,個人警覺心並不足夠,社會也需要制度性的查核機制。近年來,台灣已有「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平台提供民眾驗證的工具,但最終仍須靠公民的媒體素養。教育體系導入媒體識讀,讓學生具備查證能力,練就「辨識假訊息」的能力,這是數位時代最重要的公民素養之一。
新聞自由的可貴,在於保障多元聲音,但資訊自由的前提,是真實與負責。真正的新聞,必然能禁得起多方查證,我們呼籲:一起守護馬祖的資訊環境,不要讓謠言摧毀我們的產業與信任,不要讓虛假壓過真實,守護真相,正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社論/辨識假訊息,守護馬祖真相
-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