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水產溯源到食品安全-馬祖的挑戰與契機

  • 2025-09-10

 臺灣四面環海,漁業長期是島嶼社會的命脈,不僅供應國人日常,也承擔外銷產值。隨著消費者對食安與永續的重視,水產品必須兼顧「來源透明」與「品質安全」。因此,政府推動水產溯源制度,讓產品有清楚的身分證,消費者能追查來源。但必須強調,溯源並不等同於安全,它僅能揭露資訊,食品真正的安全仍需依靠嚴謹檢驗。唯有溯源與食安雙管齊下,才能確保民眾吃得安心。

 目前各縣市已逐步推動水產品產銷履歷與溯源標章。透過QR code,消費者可以查詢養殖地、負責人、檢驗紀錄等資訊。澎湖以鮮蚵為主力,建立「澎湖優鮮」品牌,表現特別優異,值得其他縣市學習。整體而言,臺灣已建立基礎架構,但挑戰仍多:小規模漁民負擔大、地方政府查核能量有限、消費者使用率偏低,使制度的實質效益仍待提升。

 食品安全檢驗則是另一環,許多人誤以為有溯源就等於安全,事實並非如此。溯源回答的是「從哪裡來」,檢驗則要確認「能不能吃」。目前檢驗範圍包含重金屬、藥物殘留與微生物,食藥署與各地衛生局定期抽驗,出口水產品更必須符合日本、美國與歐盟的標準。雖然臺灣近年抽驗合格率多在九成以上,但仍偶有違規,提醒制度需要持續嚴格執行。可以說,溯源與檢驗互補:溯源確保透明,檢驗確保安全,兩者缺一不可。

 若比較離島三縣市,澎湖已有較為完整推動,溯源與產銷履歷並行,並透過品牌化提升市場信任,金門、馬祖漁業以小規模近海捕撈與少量養殖為主,缺乏完整QR code標章與履歷制度,但近年均加大推動水產溯源的動作,鼓勵在地漁產養殖業者的參與。

 馬祖要推動在地漁產,需要更加緊步伐,首要之務是爭取中央支持,設立在地小型檢驗中心,至少能進行重金屬與藥物殘留快篩,縮短檢測時程。其次,導入簡化版QR code溯源制度,從淡菜、黃魚等特色水產起步,由漁會協助登錄資訊,避免增加漁民負擔。再者,應結合觀光行銷,讓遊客在餐桌上掃描 QR code,即可看到來源與檢驗紀錄,這不僅提升食安信任,也能成為旅遊特色。

 餐飲業則可成為推廣的關鍵環節,例如地方政府可推動「安心海鮮餐廳」標章,要求餐廳選用有檢驗與溯源的水產品,進而讓遊客對馬祖的海鮮產生信賴感。至於漁民,則需透過補助與誘因來降低參與成本,例如協助負擔標籤與檢驗費用。長期而言「馬祖海鮮」若能成功建立品牌,不僅能回饋漁民,也能為地方經濟帶來新動能。

 水產溯源與食品檢驗並非彼此替代,而是缺一不可的雙重保障。前者賦予產品透明的身分,後者確保產品真正的安全。澎湖與金門已有不同程度的實踐,而馬祖雖規模有限,卻正因如此,更應以「小而美」的方式率先建立制度,讓消費者與遊客都能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