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位於台灣最北方,與福建隔海相望,歷史上往來頻繁,冷戰時期更成為防線前哨。因地理與政治條件,馬祖形成了不同於台灣本島的文化樣貌:既有閩東底蘊,又有軍事遺緒,並在近年觀光與返鄉潮中吸納新元素。這種融合,使馬祖成為台灣文化地圖上的特殊案例。
馬祖的文化基礎來自閩東。從語言、廟宇到民俗,處處可見福建沿海影子。媽祖信仰是社會核心,農曆三月遶境凝聚社區情感。更重要的是,馬祖還保留了「擺暝」、「白馬尊王」等福建沿海的傳統儀式,對台灣而言不僅是地方特色,也是珍貴文化資產。若說台灣代表多元,馬祖便展現了閩東文化的深度。
冷戰時期,大批外省籍軍人進駐,帶來各地飲食與語言。坑道、碉堡、軍事標語成為日常景觀,也在島民記憶裡留下痕跡。軍民共處甚至通婚,使馬祖飲食中同時出現魚麵與饅頭,口音中夾雜國語與方言。如今軍事遺跡多轉為觀光資源,但如何在商業化與歷史真實之間取得平衡,仍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戰地政務解除後,馬祖迎來新轉折。返鄉青年帶回都市觀念,外來旅人與藝術家則視小島為創作基地。藍眼淚行銷、坑道再利用、文創店興起,確實帶來經濟活力,但也存在隱憂:傳統是否在「觀光化」過程中被簡化?當廟會淪為拍照背景,藍眼淚僅是短暫奇觀,馬祖文化就可能流於淺薄。更嚴峻的挑戰是傳承危機。年輕人口外流,方言式微,民俗乏人接手。即便觀光熱絡,真正理解並維護文化者卻越來越少。地方政府雖推動語言復振與文化保存,但多流於活動化,缺乏長期規劃。文化不應只是節慶表演,而該融入日常。
馬祖文化政策應把握三方向。第一,語言復振。閩東語是身分符號,若再不推廣,將在一兩代內消失。教育單位應納入正式課程,並利用數位媒體普及。第二,歷史再現。軍事遺跡不能只是景點,而應透過策展、導覽與口述歷史,讓人理解馬祖在冷戰格局中的角色。第三,文化深化。觀光發展須以文化內涵為核心,避免淪為表面亮點,應扶持在地創作者與社區組織,讓文化在創新中延續。
馬祖經驗值得台灣重視。台灣常強調多元並存,但在全球化衝擊下,地方文化最易被邊緣化。馬祖的多元融合提醒我們,邊陲不是弱點,而是資產;但若缺乏政策支持與社會共識,多元也可能淪為空殼。今天的馬祖,正站在十字路口:是讓文化成為符號,還是生活根基?
答案取決於我們對文化價值的理解。若僅視其為短期經濟籌碼,馬祖將失去獨特性;若視為社會認同與歷史記憶的核心,它就能以自身經驗,成為台灣文化自信的重要見證。唯有在傳承與創新的張力中,馬祖的文化融合才能持續發光,並為台灣提供值得借鏡的道路。
社論/馬祖多元文化融合的啟示與挑戰
-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