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旅遊正迎來一場深刻轉變。隨著氣候變遷威脅日益嚴峻,永續與責任旅遊逐漸取代短暫、速成的「打卡式觀光」,成為新世代旅人的選擇。從西班牙聖雅各朝聖之路,到日本熊野古道,世界各地的徒步旅遊熱潮,不僅喚起人們對自然與歷史的敬畏,也讓旅遊重新回歸「慢」與「深」的價值。馬祖列島,如今也搭上這股浪潮。交通部觀光署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日前宣布啟動「島嶼淨行-馬祖徒步慢旅」系列活動,正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政策與文化實驗。
長久以來,馬祖之於國人,多半停留在「戰地風光」的刻板印象:坑道、據點、軍歌、老酒。這些記憶雖然獨特,但往往侷限了島嶼的多元樣貌。事實上,馬祖是全台唯一沒有紅綠燈的縣市,群島間分布著保存完整的閩東石屋聚落、億萬年造就的花崗岩海蝕地景,以及每年吸引保育界注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與其他候鳥。這樣的自然與文化底蘊,本就值得以更細緻的方式去認識。若只是「上船、上車、拍照、打卡」的快閃旅遊,不僅無法理解島嶼的厚度,也容易對當地脆弱的環境造成額外負擔。
「徒步」的意義正在於此。雙腳踏過每一段石板路、走進每一座老聚落,遊客會發現戰地之外的馬祖更為迷人。慢下來的過程,讓人有機會與當地人交談、與土地對話,進而在文化與自然之間建立真實的連結。觀光署以「淨行」為名,既寓意清潔環境、減少旅遊碳足跡,也象徵心靈上的淨化,這樣的理念值得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活動並非單一事件,而是規劃成系列行程,涵蓋南竿宗教祈福之旅、莒光戰地文化之旅、北竿自然生態之旅、東引地質景觀之旅。每條路線皆有其主題,將宗教信仰、戰地歷史、自然生態與地質景觀編織成故事,提供遊客多重體驗。這種設計若能落實,不僅能引導遊客分散至不同島嶼,減輕單一景點壓力,更能形塑馬祖作為「徒步旅遊勝地」的獨特品牌。
徒步需要完善的步道維護、安全設施與解說系統,否則一旦出現意外或不便,將很快影響口碑。最後是「在地參與」。徒步旅遊若僅由官方或旅行社操作,當地居民可能成為被動的觀光背景;唯有真正納入社區經營,讓居民參與導覽、餐飲、住宿等環節,利益共享,才能達到永續。此外,「淨行」二字的精神,也應該擴大解讀。淨行不只是遊客的行為規範,更應內化為政策方向,例如減少一次性塑膠、推動低碳交通、建立垃圾減量機制。唯有如此,馬祖才能真正成為永續旅遊示範點,而非口號。
我們認為,「島嶼淨行-馬祖徒步慢旅」不僅是一項觀光活動,更是一場文化轉向的契機。它要求國人重新思考:旅遊的價值究竟是「到此一遊」的紀錄,還是「深入一地」的理解?它提醒政策制定者,觀光不只是人潮與收益,還關乎生態保育與地方永續。它更提供馬祖居民一個自我定位的機會:戰地歷史固然重要,但未來能否以「徒步島嶼」的形象走向國際,將考驗馬祖的智慧與決心。
社論/島嶼淨行:讓馬祖徒步慢旅成為永續典範
- 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