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不僅是一座漂浮在台灣外海的群島,更是一座等待被理解、被閱讀的文化場域。而如今,藉由「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策動,這座曾被標籤為軍事禁地、邊陲離島的地方,正逐步走向文化治理的前線舞台,成為亞洲海島觀光的嶄新典範。
自2022年首屆藝術島以「島嶼釀」為主題展開以來,馬祖不再只是藍眼淚與高粱酒的代名詞,而是以藝術為語言,重新與世界對話。舊軍事基地、閒置民宅、島嶼岸際,這些過去被視為無用的空間,如今在藝術家、策展人與居民的共創下,成為可觀、可行、可感的文化地景。
馬祖國際藝術島是五屆十年的長期計畫,第一屆主題「島嶼釀」,代表是打開,讓馬祖走出去,世界走進來;第二屆「生紅過夏」,透過如同製酒過程中的擾動,展現馬祖生命力;第三屆「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講的是團隊合作、團結,用馬祖戰地文化牽引國際走進馬祖。前二屆圍繞在閩東的家釀文化和記憶傳承,如何讓藝術走入家戶,擾動地方的風土;第三屆以「拍楸」為主題,寬廣的回應馬祖作為「海島」的文化認同命題,連結島內的共鳴與國際的策展趨勢,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海島文化品牌。可以說,藝術島不僅重新定義馬祖的空間,也重新定義了馬祖的未來。
從轉厝行動到社區共創,從駐地創作到在地導覽,藝術不再只是裝飾性的存在,而是與生活交織的日常實踐。民眾不再只是「被參觀」的對象,而是創作過程共同參與者與主人翁。文化的種子一旦落土,將能開出不一樣的觀光之花,來到馬祖的人,不再只為美食與風景而來,而是為一場意義深長的藝術文化朝聖之旅。
此外,馬祖藉由藝術邁向國際,本屆首次啟動的國際徵件,獲得49國216件各國藝術家的投件,而特別啟動「國際旅人登陸計畫」,招募50位國際旅人登島,有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英國、澳洲、美國、法國等超過15國家旅人報名,一起和馬祖交個朋友。
當然,藝術島的成就不該僅止於展期內的熱鬧,更應持續發酵為常態文化景觀。未來如何延續作品的生命、培育本地導覽人才、讓文化參與深化進入教育與社區,才是真正的挑戰。正如藝術島強調的「島民共創」,唯有讓在地居民成為文化推動的主體,這場轉型才能走得長遠。
馬祖的觀光轉型,不是拋棄過去,而是從過去的土壤裡重新找回價值。我們曾以戰地為名,如今以文化為志,馬祖國際藝術島,讓我們看見文化的力量,也讓我們重新相信:一座島嶼的未來,不在於規模的大小,而在於願景的深度。
社論/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啟觀光轉型的文化實踐
- 202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