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咖啡龍頭星巴克的展店趨勢,給了我們一個值得深思的訊號。過去,星巴克拓點的首要考量幾乎都是人潮,通常鎖定都會區百貨、捷運周邊、辦公商圈。然而,這兩三年我們卻看到一個鮮明的轉折,新開幕的門市,反而選擇在非傳統的核心商圈,甚至是偏鄉或觀光小鎮。舉例來說,像是福隆海邊的觀光據點,或是屏東內埔的小鎮門市,這些地點在過往不可能被認為是「黃金商圈」,如今卻成為星巴克的新焦點。
其背後的原因是星巴克逐漸發現,在地特色與空間體驗,遠比「人流量」本身更具帶動消費的力量。大坪數、獨棟建築的設計,讓品牌得以結合在地文化與自然景觀;同時推出限定商品或設計,吸引旅人打卡、體驗,甚至成為旅行目的地的一部分。這樣的特色店,據統計業績往往比一般店高出兩成,反而成為品牌的新成長引擎。
這個趨勢,正好給了馬祖觀光發展一個寶貴的啟示。旅人尋找的不是便利,而是「在地生活體驗」,觀光發展的核心,其實與星巴克展店邏輯異曲同工。當旅人選擇舟車勞頓來到馬祖,他們追求的並不是便利,更不是要在馬祖找到和台北東區一模一樣的餐廳、建築或服務。相反的,他們真正想要的是「與城市不同的體驗」,是一種貼近在地生活的感受。
星巴克特色門市的成功,在於它讓消費者「覺得不一樣」。一間位於海邊或稻田旁的咖啡店,成為人們旅行動線的一部分。消費者願意花更多時間與金錢,並不是因為那杯咖啡在味道上和城市不同,而是因為環境、氛圍、在地限定的符號感,讓那杯咖啡成為值得記憶的經驗。
對馬祖來說,觀光客同樣不在乎船票或機票比台灣本島昂貴,他們真正所在意的,是這趟旅程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帶回一段獨特的故事。當馬祖的建築、景觀或體驗逐漸趨同於台灣本島,旅人就會失去再訪的動機。
如何避免這個隱憂?星巴克特色展店的案例,提供幾個值得馬祖借鏡的方向:第一,強調「在地限定」,星巴克在福隆門市會販售結合當地意象的商品,讓旅人留下記憶。馬祖可以發展完全屬於島嶼的限定體驗,例如結合戰地文化的旅宿設計、以藍眼淚為主題的夜間導覽、或以在地老酒為靈感的甜點等。當旅人知道這個體驗只有馬祖有,便會形成強烈的吸引力。
第二,投資「空間氛圍」,星巴克願意花高成本在偏鄉建大坪數的門市,因為「空間」本身就是商品的一部分。馬祖同樣應該把觀光空間當成商品來經營。無論是老屋修復成咖啡廳、漁村改造為文創聚落,或是利用碉堡轉型為展示空間,這些都能成為吸引旅人流連的理由。
第三,創造「生活方式的象徵」,星巴克之所以受到在地居民歡迎,不僅是因為咖啡,而是因為它成為「生活風格」的代表。對馬祖而言,觀光產業應該努力讓旅人感受到「在馬祖的生活方式」,旅人若能帶回這種感受,就會願意一次又一次再訪。
過去的觀光思維,常常把「人數」當作唯一的成功指標。但事實證明,單純追求大量觀光人潮,並不能真正帶來長期利益。星巴克特色門市的業績之所以能比一般店高兩成,正是因為它們吸引的不是「隨便喝一杯」的顧客,而是願意專程而來、並且消費更多的客群。馬祖觀光的發展,也應該走向「質」的提升,而不是一味追求「量」的成長。
馬祖的珍貴價值,在於它既保留了戰地歷史與自然景觀,又蘊含著與台灣本島不同的生活節奏。若能善加經營,馬祖絕對可以成為國際旅人眼中的「特色目的地」。星巴克的展店策略提醒我們,特色本身就是最大的商機。馬祖要推動觀光,就應該打造屬於自己的特色店,不論是旅宿、餐飲、文化活動或景觀設計,都要強調「馬祖限定」。只有這樣,馬祖才會成為一個值得遠行的島嶼,一個能夠在觀光市場上長紅的品牌。
社論/星巴克展店趨勢的啟示-馬祖觀光的特色之路
-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