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高度數位化的時代,社群媒體與網路平台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數位科技讓我們跨越時空的限制,無論身處何地,只要一部手機,就能透過社群平台與人互動。然而,當虛擬社交逐漸滲入我們的日常,虛擬與真實之間的「分際」卻顯得模糊,甚至引發新的困擾。
馬祖是一個小而緊密的社會,居民彼此之間往往在現實生活中早已認識,卻同時也會在線上群組或社群平台裡相遇,這樣的雙重互動,既方便也充滿挑戰。臉書及社群、社團成為資訊交流的快速管道,從船班是否異動、哪裡有新餐廳開幕,到藝文活動宣傳,都能立刻得知。然而,這樣的便利背後,也藏著虛擬社交「過頭」的風險,一旦線上互動失了分寸,往往會迅速影響到現實人際關係。
網路虛擬社交還存在另一種「過度熟稔」的現象。有些人因長時間在線上互動,誤以為彼此已建立深厚的情感,於是將過多私人話題帶入現實,甚至侵犯對方隱私。例如,有人因遊戲社群結識朋友,但在現實碰面後才發現彼此生活習慣、價值觀差異甚大,導致落差感與失望;也有人因網路交友而分享過多隱私,最後卻遭遇人際困擾,甚至引發安全風險。這些案例提醒我們:虛擬互動不等同於真實關係,分際的拿捏不可缺。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建立清晰的界線?
首先,保持界限意識,在網路上與人互動,應清楚哪些話題適合公開,哪些屬於私人範疇,過度揭露個人生活,不僅可能引發隱私外洩,也會讓他人感到壓力。
其次,謹慎情緒表達,虛擬世界常因匿名或隔著螢幕,許多人較易情緒化留言,但要記住,文字背後依然是真實的人,保持尊重,才能避免傷害人際關係。
再來,網路社交是輔助而非替代、善用網路但不過度沉迷,真正的信任與情感,仍需透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建立。
教育與公共引導在這裡也扮演關鍵角色,學校應在「資訊教育」中,納入「虛擬社交」的觀念,教導學生正確理解網友與現實朋友的不同,讓孩子理解虛擬世界的互動同樣需要禮貌與界限。縣府與社群管理者,則可透過規範與範例引導,建立更健康的網路文化,引導民眾培養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避免社群成為謾罵與失序的場域。
馬祖最珍貴的資產是濃厚的人情味,這份情感若能在網路上延續,同時保持應有的分際,我們才能避免因網路互動帶來的誤會與傷害,讓虛擬社交成為真實生活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虛擬世界無可避免地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界線的把握,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唯有懂得在網路上自律、尊重並保持分寸,才能真正讓馬祖的社群互動更和諧,讓真實與虛擬之間達到平衡。
社論/網路虛擬社交的分際:虛擬與真實之間的拿捏
-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