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即將在九月五日起開展,連江縣政府除了既定的行銷策略及期程外,近日也積極在機場、捷運等擴展相關新聞及廣告露出,擴大馬祖能見度與形象,縣長王忠銘歡迎國內外友人,今年秋天登島,感受來自世界各國藝術家眼中的馬祖、感受馬祖與海又近又遠的距離、感受屬於每個人眼中不一樣的海、不一樣的馬祖。
馬祖國際藝術島是五屆十年的長期計畫,第一屆「島嶼釀」到第二屆「生紅過夏」,圍繞在閩東的家釀文化和記憶傳承,如何讓藝術走入家戶,擾動地方的風土;第三屆以「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寬廣的回應馬祖作為「海島」的文化認同命題,連結島內的共鳴與國際的策展趨勢。
「拍楸」(Pha-jiu)是馬祖世代傳承的重要捕魚工法,也是與海共生的智慧與信仰,更是藝術定錨島嶼轉身的根基。藝術島如同「辦季頭」般全村動員,從春夏備料、秋季打樁、冬季豐收,期盼串接四鄉五島,重新思考「你的海洋,我的陸」的辯證關係,連結過往澳口漁業與據點的戰地記憶,形塑馬祖的海島文化自信。
「拍楸」背後的關鍵思考是「擴大參與」,本屆藝術島展期歷屆最長、規模與國際參與度皆創新高,首度開啟國際徵件,49國216件海內外創作者投件;國際策展人、藝術家登島諮詢與交流合作,讓島嶼的迷人魅力成為重要的文化認同;日本香川縣府的持續交流與男木小學與東莒國小校地共創,牽起台日兩地的情誼;前往日本、韓國及新加坡,透過B2B及B2C活動,向當地旅行社業者及民眾,展示藝術島亮點及拓展參與。經由國際化交流規劃,透過藝術島建立馬祖的國際識別,對馬祖觀光藝術交流起新的意義,以及對馬祖國際形象產生正向助益。
「藝術即旅遊、旅遊即藝術」,透過景點串聯與在地共創,為旅客帶來全新體驗,在作品選址上,重要澳口均有相關旗艦作品,轉譯呈現漁業時代的盛事與海洋智慧,以回應年度主題「拍楸」;在據點轉譯上,將過往戰地政務時期的碉堡、坑道、營舍空間等,打開過往因軍事限制封禁的場域,轉化為藝術策展或是與地方共創的場域,如北竿電廠成為重要的《軍魂之光》、《洋放之後,轟鳴與防空洞》的燈光與聲音裝置,保存過往發電廠的記憶;26據點未來作為食藝空間,77據點做為等待美術館,或是梅石特約茶室作為旅宿空間等;結合拍楸選店,導入「儂客齊坐」的藝術計畫,讓店家也成為藝術的展出場域。
本屆藝術島亮點作品也較前二屆更為精彩,包括:
拍楸主題—四鄉五島的海洋智慧轉譯,大型地景裝置《拍楸- 簍光‧竹影》及文物館「十人十海特展」。
前線重映—西莒中正堂影院開張,陳界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上映。
經典重現—獲獎無數的北竿電廠《軍魂之光》,期間限定開放。
國際連結—國際徵件打開藝術島,建構冷戰文化地景的國際識別。
邊界凝視—《哥吉拉計畫2025》日本藝術家柳幸典反思當代環境與地緣關係。
走讀后沃—在地景中發酵的家屋記憶《海量》,串聯閩東聚落的空間敘事。
藝術公車—穿梭南北竿島嶼公路的流動地景,讓藝術融入日常通勤路徑 。
記憶召喚—戰地政務下的家族照片及書信記憶,在53據點及馬報故事館走入往日時光。
台日共創—木村崇人攜手東莒與男木島《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
迴島嶼吧—馬祖旅外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出任策展人《神人之際,縹幻之島 》。
島內視角—映照不安的前線生活,島內雕塑家陳益輝珠螺海灣《築巢》地景。
打開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上) /本報整理
- 2025-08-27

甘銘源的《拍楸-簍光‧竹影》以竹構空間致敬四鄉五島不同澳口的漁業技藝。(圖:馬祖國際藝術島)

珠螺海灣長堤的雕塑地景《築巢》,馬祖雕塑家陳益輝希望引領觀眾體會前線島嶼軍民在消波塊海堤上,不安卻充滿韌性的安居想像。(圖:馬祖國際藝術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