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離島的綠色希望—馬祖友善農業未來藍圖

  • 2025-08-27

    在地處台灣海峽最北端的馬祖列島,土地有限、氣候多變,加之人口高齡化與農業人力流失,使得這片原本充滿農耕潛力的土地,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挑戰。馬祖的農業產出種類長期受限,多以地瓜、蔬菜及少量特色作物如馬祖三寶等,加上離島運輸成本高昂,發展大型農業或出口導向產業並不切實際。然而,這些劣勢也是另一種契機,成為「友善農業示範島」的潛力。

    根據地方政府統計,馬祖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已降至歷史新低,高齡農民佔比超過七成,而青壯年則多赴台或外地工作,加劇了農業生產的斷層。馬祖地狹人稀,耕地破碎且面積有限,導致無法進行規模化生產,農產品多為自給性質,外銷能力弱。此外,運輸與冷鏈設施不足,使農產品保存及銷售面臨高門檻。這樣的條件看似不利,實則正好切中「小而美」、「精緻有機」、「循環永續」等全球農業轉型的新趨勢。

    友善農業的理念在於尊重自然生態、減少農藥化肥依賴,促進土壤健康與生物多樣性,並將農業與生活、文化、旅遊緊密結合。馬祖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與潔淨空氣水質,具備發展無毒、有機、小量多樣特色農業的環境條件。

    事實上,友善農業並不需要大量土地,而是依靠對土地與作物的深入了解、細緻管理與在地價值的創造。馬祖若能持續推廣生態農法,搭配具地方識別性的作物,例如紅麴相關農產品、高粱副產物開發、海藻與岩生植物栽培等,將有機會打開一條精緻農業之路。配合逐年增加的觀光人潮,農產品更可進一步發展為體驗經濟與文創商品,例如農園導覽、手作課程、在地農食商品等。

    其實在中央與地方政府支持下,馬祖已逐步推動相關計畫,像是長期的補助有機肥、維護農業生產環境、輔導建立農產品產銷體系,也透過農會推動在地田間友善栽培,舉辦行動農學園宣導活動等。

    然而,僅靠補貼仍不足以永續經營,可以從更多方面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像是技術導入與教育培訓,引進智慧農業技術,如物聯網感測器、環境監控系統,輔助農民掌握氣候變化與作物生長狀況,減少病蟲害與資源浪費。同時,透過提供友善耕作培訓課程,培養在地農業人才,並與專業機構合作,設立馬祖農業試驗所,規劃馬祖友善農業專區,除生產在地安全食材外,也提供地區青農返鄉就業機會,金門已然開始執行可作借鏡參考。

    馬祖的地理條件注定其無法複製西部平原的大量農業模式,卻也賦予它成為典範的契機。在地化、精緻化、低碳化、文化化的友善農業發展策略,正是馬祖未來農業轉型的方向。未來可積極建構「離島友善農業永續發展架構」,結合政府、農民、社區與學術單位,定期檢討與滾動調整政策,建構以人為本、與自然共存的農業新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