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共塑馬祖國際藝術島迎賓門面及接待能力

  • 2025-08-23

 馬祖國際藝術島」已成為連江縣的文化名片,透過藝術策展讓外界看見離島的獨特氣質,也是對外展現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舞台。從藝術創作到社區參與,這不只是藝術家的展演空間,更是馬祖對國際友人打開大門的契機。藝術吸引人潮,當遊客踏上這片土地,所感受到的不僅是藝術作品本身,還有馬祖的好客與熱情,他們如何感受到,正取決於我們共同打造的「迎賓門面」與「接待能力」。

 首先,「迎賓門面」,就是遊客初來乍到時的第一印象。這包括機場、港口、交通轉乘點,乃至於街道的環境美學,皆是最直觀的展示舞台。當藝術島逐漸成為馬祖的重要識別,公共空間的整體感就需與藝術氛圍相呼應。四鄉五島都應該有一致的導覽標識與友善的迎賓氛圍,讓遊客一到馬祖就感受到「這裡是一座藝術島」。而澳口裝置藝術便為港口景觀增添了藝術氛圍,如藍曬風箏與影像紀錄於東莒猛澳港務大樓展出,正是迎賓門面與藝術結合的最佳實例。

 其次,外在的美學只是一環,更關鍵的是「接待能力」。接待能力決定了遊客願不願意再來,這不僅限於住宿與餐飲,更包含導覽解說、志工服務、社區共創的參與度,更包含人與人之間的熱情互動。像是近期東引軍事越野障礙賽,當地展現高度的熱情與組織力,讓參與者親身感受到馬祖人真誠的款待。這樣的模式正可複製到藝術島的接待工作中,結合社區、學校與在地青年,共同形成一套「藝術迎賓團隊」,將使接待服務不只是表層的「招待」,而是一種文化的深度交流,讓外來的旅客在每一站都能獲得真切的文化體驗。

 馬祖的發展要靠「全民運動」,不只是少數單位的責任,而是全民共同參與。縣府推動的志工培訓,也正是補強接待能量的重要一步。透過志工的培訓,不僅能提升語言能力與導覽素養,更能培養一批「文化迎賓大使」。藝術島的迎賓與接待,正是檢驗「全民運動」的最佳場域。若能把村落的生活空間、美食待客之道,以及藝術共創融入在地日常中,當這群志工與社區居民共同投入藝術島的迎賓服務時,馬祖所展現的將不只是服務與熱情,而是一種專業與文化兼具的國際交流。

 藝術島的推展需要更多專業人力與基礎建設,無論是中央政府的經費協助,還是國際藝術交流的合作,馬祖都需要更多資源,唯有在地的熱情與外部的支援相結合,藝術島的迎賓門面與接待能力才能真正達到國際水準。

 馬祖正走在「文化+觀光」的新路徑上。藝術島不是單一活動,而是一場全民參與的共同行動,當每一位居民都能成為迎賓的一部分,馬祖將不僅僅是一座藝術之島,更是一座讓世界感受到真誠好客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