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各項建設需求的推進,馬祖地區陸續展開林相更新工程。從台灣引進植栽,原意是改善綠化、強化景觀與生態功能,這固然值得肯定。然而,在美意之下,我們卻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事實:這些植栽所攜帶的土壤,正悄悄地引進了馬祖原本不存在的外來物種。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非洲大蝸牛。這種入侵物種繁殖力驚人,幾乎沒有天敵,一旦進入新的環境,便能快速擴散。如今牠們已經在馬祖四處可見,不僅對農作物造成威脅,更與在地物種競爭生存空間。一旦定著,清除難度極高,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幾乎不可逆。對於本就環境承載力有限的馬祖來說,這是一場不容忽視的危機。
另一方面,林相更新也帶來了意外的發現。近期,馬祖首次紀錄到渡邊氏長吻白蠟蟬。這一新物種的出現,或許為生態研究增添新的篇章,卻也突顯了另一個現實:當大量外來植栽與土壤被輸入,馬祖的生態組成勢必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究竟這些新來的「訪客」會帶來生態亮點,還是環境隱憂?答案尚未揭曉,但我們必須謹慎以對。
林相更新的目的在於改善環境,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如果沒有嚴格的檢疫與把關,外來物種的滲透將使綠化美意淪為破壞源頭。林業主管單位能否在推動發展的同時,確實守住生態安全的底線? 這是一個必須正面回應的問題。
因此,我們呼籲相關單位應立即檢討並強化管理機制:
首先,建立嚴格檢疫程序。植栽進入前,應全面檢驗與清理土壤,避免非洲大蝸牛等高風險物種夾帶進入。
其次,設立早期監測與快速處理機制。一旦發現外來物種蹤跡,應迅速動員資源控制,避免擴散成災。
第三,優先使用本地適生植物。馬祖本身擁有獨特的自然條件,若能在更新林相時優先考慮原生或已適應當地的樹種,便能減少對外來物種的依賴,降低風險。
最後,凝聚社區力量,擴大公眾參與。馬祖居民及在地生態觀察者最貼近環境,若能透過公眾教育與監測計畫,形成社區守護網絡,便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並應對潛在問題。
馬祖的生態資源,是島嶼珍貴的自然資產,也是吸引旅人、維繫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一旦外來物種失控,生態平衡被打破,失去的不僅是自然之美,更可能是永續發展的基石。林相更新不該只是種樹與美化的工程,而應是一場對「發展」與「保育」如何兼顧的深刻考驗。
綠色建設的腳步可以加快,但守護生態的防線更應嚴密。唯有把關嚴謹、監測周全,才能確保馬祖在邁向進步的同時,不致犧牲掉其最珍貴的生態價值。這不僅是環境管理的責任,更是世代永續的承諾。
社論/林相更新,不能忽視馬祖的生態平衡
-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