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高齡走向無齡新世代

  • 2025-08-20

 世界正快速邁向高齡化,這已不再只是統計數字,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將面臨的生活現實。過去我們習慣用年齡劃分人生階段,年少求學、中年打拚、老年退休。但隨著醫療進步、壽命延長與社會觀念的轉變,「無齡社會」的概念悄然興起,它不再以出生年份作為人生定位的唯一標準,而是強調能力、心態與生活方式的多樣性,也是每個人面對老化應有的新概念。

 日本政府在一九九九年所提出的《厚生白皮書》就率先提到日本將邁入無齡時代,當健康老化成為追求目標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消齡化的趨勢,只要能力與體力維持,自然可以持續的社會參與,對社會產生貢獻。

 榮總高齡醫學專家陳亮恭就在新書中,預言新品種無齡世代的出現,未來將不需要再用年齡來定義老人,而是以健康、生活功能與照護需求來區分,對即將從中年邁向中高齡的這一批人來說,「第三人生」的概念,正好成為我們重新設計人生藍圖的契機。

 推動第三人生的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愛德華.凱利(Edward Kelly)認為,第一人生的成長期,依賴父母、外界提供所需;第二人生是成家立業期,開始獨立;到了第三人生,有能力回饋社會和周遭環境。第三人生不是在完成主要職業生涯後,消極地等待人生落幕,而是積極投入新的學習、創業、志業、公益,甚至重新追尋多年未完成的夢想,不再被職場框架限制,卻同樣充滿價值與意義的人生階段。

 每個人都能為自己打造第三人生,像是提高規劃培養第二專長、建立健康資本,當然還有擴展社會連接,離開職場後,原有的人際圈往往縮小,容易陷入孤立感。參與社區活動、加入讀書會、志工團、旅行團,都能讓你持續接觸新的人與事。

 雖然第三人生的主動權在每個人手中,但地方政府的力量能讓無齡社會更快實現,並降低個人在行動上的阻力。像是提供更綿密便利的運動網絡,如開設免費或低價運動課程,讓運動可及性更高;再來,提供中高齡民眾進修補助,教導使用智慧科技,縮小數位落差等。

 其他還有像是就業與創業的支持,協助中高齡者以公益或創新模式創業,並提供低利貸款與顧問資源,各種可能的彈性工時與專案工作機會,鼓勵成立跨世代志工團與導師計畫,讓中高齡者將專業經驗傳授給年輕人,同時吸收新世代的創意與技能。

 當然還有友善我們的城市環境,改善人行道、增設無障礙設施、推動智慧交通號誌,並提供中高齡族群公共交通優惠,確保他們能自在行動、持續參與社會活動。當政府在政策層面營造友善、支持的環境時,個人的第三人生將更容易落地實現。

 高齡化社會已經在我們眼前展開,而「無齡社會」的觀念,為中高齡世代提供了一條積極而自由的道路。當個人主動規劃,政府積極支持,我們便能共創一個「無齡而有為」的未來,享受老而不休、休而不退的第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