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遷候鳥「先遣部隊」抵達福州/閩江河口濕地迎來觀鳥佳期

  • 2025-08-19
大的為大白鷺,小的為青腳鷸。

大的為大白鷺,小的為青腳鷸。

黑翅長腳鷸。

黑翅長腳鷸。

 【福州晚報訊】秋遷候鳥「先遣部隊」已抵達福州!記者從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獲悉,近日閩江河口濕地開始出現秋遷候鳥的身影。這意味著,閩江河口濕地迎來觀鳥佳期。

秋遷候鳥 「先遣部隊」增多

 據介紹,秋遷候鳥的身影中,紅腳鷸(yù)、黑尾塍(chéng)鷸和鐵嘴沙鴴(héng)等「先遣部隊」的數量顯著增多,紅腳鷸約550只,黑尾塍鷸鐵約1000只,紅腳鷸約550只,黑尾塍鷸鐵約1000只,1000只近嘴。同時,夏候鳥鷗類的種類和數量則逐漸減少。

 「現在這個時節,觀鳥容易遇到秋遷過境群體,它們帶來了遷徙季獨有的畫面———比如,500隻至600隻紅腳鷸同時出現在一個退養還濕池塘里,700多只蒙古沙鴴在灘上棲息。它們可能只停留兩三天,甚至更短時間,就繼續往南趕路。

 此時節,遇到偶見鳥類的機率比較高。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科研監測科科長高居娟透露,目前濕地處於冬候鳥還未到達、夏候鳥陸續遷走的季節,鳥類以鴴鷸類數量居多,包括環頸鴴、鐵嘴沙鴴、黑尾塍鷸、翹鵬、其中一些急著。鷗類主要是白額燕鷗和黑尾鷗。

新增記錄 白喉針尾雨燕

 據了解,4月和10月前後均是鳥類遷徙過境高峰期,種類較豐富。例如,去年閩江河口濕地新增記錄鳥類領鴞(xiū)鶺(liú)、紅腳隼、青藏沙鴴、松鴉均是在這個階段記錄到的。此外,還有黃胸鹀(wú)、東方鴴、針尾沙錐等罕見物種。

 今年新增記錄到的是白喉針尾雨燕,它在福州比較罕見。白喉針尾雨燕,是雨燕目雨燕科針尾雨燕屬的鳥類,屬於大型針尾雨燕屬鳥類,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南部,以及西伯利亞中部至俄羅斯東北部等地。它們以獨特的白色喉部和背部淡灰色為顯著特徵,體長約20厘米,重110克至120克,體態粗壯,呈桶狀。

季節不同 造訪候鳥各異

 閩江河口濕地 鷸類不同群體的到達、停留時間不一樣。歷年調查資料顯示,每個月可調查到30種以上 鷸類水鳥,以11月、12月數量居多。

 雁鴨類一般在每年9月中下旬開始陸續抵達閩江河口濕地,11月種類及數量均達到高峰。隔年2月,它們開始陸續離開,小部分斑嘴鴨會留在閩江河口繁殖。

 閩江河口濕地的鷗類主要是夏候鳥,7月、8月數量最多。

 綜合來說,閩江河口濕地的最佳觀鳥時間為11月左右,此時過境鳥類還未飛走,越冬鳥類陸續到達,數量和種類達到全年高峰。

加強巡護 款待遠來『客人』

 目前,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正加強巡護,減少人為活動對遠來「客人」的干擾:及時調控池塘水位,確保適合水鳥停歇;加強監測,包括對鳥類種類和數量的監測,以及對疫源疫病的監測。

 近年來,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透過退養還濕、入侵植物治理、海漂垃圾清理、濕地修補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濕地生態環境,提升了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這些措施不僅恢復了濕地的生態功能,也為水鳥提供了更多樣化的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候鳥的重要棲息地。同時,也加強巡護隊伍建設,確保濕地生態係安全。

相關連結 候鳥是遷徙的『時空旅行者』

 候鳥是指因季節性氣候變化、食物資源波動或繁殖需求,而定期進行長距離、週期性遷徙的鳥類。其遷移行為由基因與後天學習共同驅動,是鳥類對環境變遷適應性演化的結果。

 候鳥的核心特徵就是遷移。依遷徙季節的不同,候鳥可分為夏候鳥、冬候鳥。夏候鳥指的是春季遷至繁殖地,秋季返回越冬地的鳥類。冬候鳥指的是秋季遷至溫暖地區越冬的鳥類。

 在遷徙中,鳥類的導航機制複雜,它們可以透過太陽、星辰位置定位,或是透過體內磁鐵礦顆粒感知地球磁場定位,或依賴海岸線、山脈等地理標誌定位。不同鳥類遷徙的導航機制不完全相同,有的候鳥可能利用多種定位方式。

 為因應遷徙,鳥類在遷徙前一般會透過儲存脂肪、增加體重來應對將要發生的長途遷徙,例如北極燕鷗。

 此外,遷徙會使鳥類身體結構發生微妙變化。例如,經過連續飛行後,斑尾鷸的肝臟就會縮小,以減輕飛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