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的2025年,家庭照顧的議題已經不是少數家庭的私人煩惱,而是整個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現實挑戰。連江縣衛生局日前舉辦「家庭照顧者志工訓練課程」,雖規模不大,卻反映出長照政策在基層落實的一個關鍵方向:讓更多人理解、支持並參與照顧工作,將「家庭的事」轉化為「社區的事」。
然而,從全國長照現況來看,照顧者面臨的挑戰遠不止於技巧不足。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超過七成的長照服務仍由家庭成員承擔,而平均每位家庭照顧者每天花在照顧上的時間超過九小時。長時間的精神與體力壓力,往往造成照顧者健康惡化,甚至影響家庭經濟與人際關係。許多照顧者陷入「照顧孤島」-沒有人可以接手、沒有喘息的空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連江縣衛生局的做法具有啟發性。課程結訓並經認證的學員,將成為社區志工,當家庭照顧者需要外出辦事或因身心疲乏暫時離開時,志工能即時進入家庭,提供臨時照護與陪伴。這不只是人力補充,更是一種情感與社會支持的建立。志工的角色,就像一座橋,讓照顧者與外部世界重新連結,也讓被照顧者獲得更多元的關懷。
但我們也必須看見,這樣的培訓與志工制度若要發揮長期效益,仍需面對幾項挑戰:
第一,人力來源不足。偏鄉或離島人口本就有限,要找到足夠且願意投入的志工並不容易,尤其在高齡比例更高的地區,潛在志工本身也可能是照顧需求者。
第二,專業支援與持續訓練。照顧技巧與醫療知識更新迅速,志工若缺乏定期進修,可能面臨能力不足或應變困難的情況,甚至影響服務品質。
第三,制度與資源銜接。志工雖能提供臨時支援,但長照需求往往是長期且複雜的,必須與專業機構、醫療系統、社會資源形成有效的合作鏈,才能避免志工孤立作戰。
因此,若要讓這類志工訓練成為全國長照政策的有力一環,建議地方政府在推動時應同步思考三個方向:
其一,建立在地支持網絡。不只是志工與照顧者之間的連結,更要把社區組織、醫療院所、社福單位納入系統,讓志工的服務有後援、有轉介管道。
其二,引入彈性激勵機制。志工雖以服務為出發點,但適度提供交通補助、進修獎勵或社區表揚,可提高參與的持續性與穩定性。
其三,科技輔助與遠距支援。偏鄉與離島可透過視訊輔導、遠距醫療與線上課程,讓志工與照顧者獲得即時的專業指引與心理支持。
長照不是一條由政府單方面鋪設的道路,而是一條需要全民共同參與的長途旅程。每位家庭照顧者的辛勞,都是社會應該正視的價值與貢獻;每位志工的加入,都是為社區編織一張更緊密的安全網。當我們願意以制度化的方式支持照顧者,就等於在為未來的自己、家人與社會預先儲蓄幸福與安全感。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這不僅是一場必要的準備,更是一場攸關全民福祉的長期工程。
社論/從家庭照顧者志工培訓 看超高齡社會挑戰與契機
- 202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