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的影響已不再是抽象的科學名詞,而是每天切身可感的現實;對馬祖而言,颱風、濃霧、強風浪不僅改變了季節的節奏,也不斷挑戰著我們的交通與生活韌性。我們深知,一場突如其來的風災,可能讓航班停擺、船班中斷,甚至影響醫療轉送與物資補給。馬祖的島嶼交通,已成為氣候衝擊下最脆弱、也是最需要優先強化的一環。
在防颱整備方面,颱風楊柳來襲,12日縣府邀集馬防部、中央駐馬單位與縣府各單位召開防颱整備會議,借鑒先前颱風、大雨台灣南部災情嚴重,王忠銘以「料敵從寬、禦敵從嚴」,要求務必謹慎防範,加強防颱戒備,工區做好防風準備,岸巡加強岸際巡邏,勸離觀浪民眾。各鄉公所也召開防颱整備會議,全面檢視風災風險與部署。
在交通應變方面,海空運輸一旦中斷,縣府立即啟動軍機支援疏運以及航班、船班備援調整機制;今年7月強颱「丹娜絲」侵台,馬祖海空交通停擺,縣府主動與國防部協調,申請派遣軍機進行旅客疏運。在航班、船班備援調整外,資訊更大化及透明化,在主管週報上,縣長明確要求交通旅遊局透過馬祖日報、LINE簡訊、廣播等即時發布運輸狀況、更新資訊,避免資訊落差引起旅客恐慌。
再以這次楊柳颱風,13日交通全面中斷,交旅局估計約800名旅客滯留,規劃海空疏運方案,包括臺馬之星14晚夜航,立榮航空加開3班加班機,並視搭機需求,必要時申請軍機疏運。
防災與交通應變必須並行推進,面對突發交通中斷,備援機制的多元化也刻不容緩,例如:在颱風季前提前備貨,建立民生物資緊急調配庫存;針對醫療轉送,預先與空勤、海巡單位建立跨部門協作計畫。
科技與基礎建設的投資是防災韌性的關鍵,災害預警系統的即時性與精準度,是保障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隨著極端氣候事件頻率上升,單一事件可能帶來多重災害衝擊,縣府去年建置「連江縣災害情資網」,整合中央部會即時資訊與在地加值圖資,建立具在地辨識性的資訊平台;第一線防災人員應善用數位工具,迅速掌握天候預警、轄內災情與社區回報動態,做出即時應變與資源調度決策。
然而,制度與設備再先進,若缺乏居民的防災意識與社區參與,韌性仍難以真正落地。馬祖應推動「防災社區」理念,將防災納入日常文化,讓每位居民都成為防災應變網絡的一環。
氣候變遷是一條漫長而未知的路,馬祖沒有後退的選項,我們必須用更前瞻的規劃、更靈活的應變,以及更團結的行動,結合智慧科技與基礎建設升級,鞏固島嶼運輸的復原力,這座島嶼才有機會在風雨之中,依然穩穩屹立。
社論/氣候變遷下的防災與交通應變
-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