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極端氣候的警示

  • 2025-08-13

 今年暑假甫開始,在西部登陸的颱風丹娜絲,不但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從嘉義登陸的颱風,更重創台南、嘉義、雲林等西南沿海,正如學者所預言,沙洲的消失對海岸地區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加上2013年的天兔颱風,等於在十二年內發生兩次原本數百年才會發生一次的極端現象,未來極端氣候的肆虐將只會更頻繁,我們需要做好更多的因應與準備。

 從1986年韋恩颱風,帶來長時間降雨與淹水,導致嚴重農作損失,2018年823豪雨,南台灣多地累積雨量破千毫米,嘉義布袋、台南安南區泡在水中三天三夜;去年的颱風克拉頓在西部平原登陸,造成雲嘉南地區大停電、道路受阻,中南部平原農田成片受淹,一再顯示基礎設施在強風豪雨下的脆弱性。

 此次丹娜絲,風力創下雲林17級、澎湖16級陣風紀錄,三千五百根的電桿倒塌,百萬戶停電,農業損失高達32.5億元。幾次的颱風都能看見,地方防災的不足,讓基礎設施與農漁產業一再首當其衝。

 極端氣候當然不只發生在台灣,像是今年巴基斯坦因全球暖化導致雨量暴增,洪水席捲農村與城市,上百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廣東暴雨引發山崩與疾病,屈公病一週激增近3千例讓當地醫療系統陷入崩潰;歐洲熱浪與野火,南歐溫度甚至飆破攝氏42度,引發森林火災與中暑死亡潮,連向來是避暑好去處的北海道,今夏也一再飆出史上高溫。

 所有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案例反映出,極端氣候不分地域、不分季節,且往往與基礎設施韌性不足交織成災。有學者指出,連續幾年的災害讓人民面對颱風來襲時,比恐懼更多的是無力感。這些無奈,不只是自然力量的結果,更是制度與基礎建設不足下的副產品。

 面對暴潮、強風、豪雨,學者專家都一再呼籲沿海地區必須升級軟、硬體,才能因應未來更頻繁的極端災害,海大教授簡連貴說,當務之急是透過氣候風險地圖,分析淹水對沿海地帶的影響,重新思考減災的相關措施與土地利用的型態。

 對於基礎設施必須全面升級,像是電力、通訊、港口防護的全面加固與備援,以及農漁保險的普及與強化,降低災後重建的經濟壓力,至於離島應建置更完備的備援系統,如建立衛星通訊、儲備糧食與藥品、訓練在地防災小隊等,當然還有迅速啟動的交通疏散計畫,讓災害造成的危害與損失降到最低。

 丹娜絲只是冰山一角,未來極端氣候的不尋常將成為常態。對民眾而言,要的不只是災後慰問金,而是災前就能減輕損失的制度與基礎建設。當國際上各國都在調整策略時,我們必須讓政策與投資「跑在颱風前面」,才能讓下一場風暴來時,無奈能少一點,安全能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