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祖國際藝術島-文化轉型與島嶼自信最佳舞台

  • 2025-08-12

 在資訊流動快速、地方競爭激烈的時代,區域品牌與文化形象的塑造,早已不只是觀光產業的附屬品,而是地方治理的重要核心。因為文化活動並非孤立存在,它與地方的經濟、社會、形象、國際交流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當文化被視為核心戰略資源時,藝術節慶便不再只是短暫的展覽,而能成為長期塑造地方品牌、累積軟實力的重要工具。

 回顧「馬祖國際藝術島」自創辦以來的歷程,首屆以「島嶼釀」為主題,象徵文化發酵的起點;第二屆的「生紅過夏」則代表經歷時間與洗禮後的成熟。今年,第三屆選擇「拍楸」作為主題-這是一種需要團隊合作的木工工法,比喻在地與國際藝術家攜手合作,奠定穩固基礎、共同構築未來的決心。

 更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展期為歷屆最長,邀請來自9個國家的藝術家,分布在馬祖四鄉五島,呈現超過50件作品。這種「跳島藝術」的形式,不僅將藝術場域延伸至自然景觀與聚落空間,更促進了遊客在島嶼之間的流動,帶動住宿、餐飲、交通等相關產業的收益。對於馬祖這樣一個人口規模不大、資源有限的離島而言,這種跨領域、跨地域的策展模式,是極具創意與影響力的文化行動。

 然而,要讓藝術節真正發揮影響力,並非單靠文化處或少數藝術團隊的努力就能完成。王忠銘縣長所強調的「跨單位全力支持」正是關鍵。文化活動的成功,需要觀光、交通、環保、教育等多方協作。例如,交通單位必須在展期間優化航班與船班安排;觀光部門需要配合推廣旅遊套裝行程;教育單位可以結合活動內容推動校園美感教育;環保部門則須兼顧展場與周邊環境的整潔維護。唯有如此,藝術島才能從一場活動,轉化為全民參與的島嶼盛事。

 當然,任何大型活動都面臨挑戰。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下維持展覽品質?如何在吸引人潮的同時避免對環境造成負擔?如何確保活動結束後仍能留下持續的效益?這些都是縣府與主辦單位必須持續思考與回應的課題。但正因如此,全民的理解與支持顯得格外重要。資訊公開透明、民眾參與討論,能讓政策更具正當性,也讓活動更貼近在地需求。

 馬祖曾因戰地背景而在國際上留下獨特的形象,如今透過「國際藝術島」,有機會轉化為一個兼具文化厚度與自然魅力的海上藝術之地。這不只是觀光行銷,更是文化自信的展現。

 九月即將到來,藝術島也將盛大揭幕。期待馬祖能藉此機會,不僅吸引更多旅人踏上這片海上的群島,更讓所有曾來過、甚至尚未到訪的人,都能透過藝術,看見馬祖的故事,感受馬祖的靈魂。這場文化盛事,或許正是馬祖邁向下一階段發展的起點-從離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