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報訊】在閩侯南通鎮上洲村,大樟溪畔的荔枝林綠浪翻湧,紫紅色的元紅荔枝壓彎枝頭,空氣裡瀰漫著甜潤的果香。荔枝林中,全村有600多名村民正忙著將摘下的荔枝裝進竹簍。
「以前荔枝熟了摘下來只能擺在路邊賣,現在村里的'元紅'成了寶貝,客商都搶著要!」上洲村林世文說,這個曾因荔枝滯銷每年丟棄約100噸果實的傳統村落,正將百年鄉下打造為承載農耕智慧與民俗記憶的四季文。
從滯銷困局到產業轉型
2021年之前,上洲村雖坐擁700畝荔林、1.3萬多株荔枝樹(其中百年荔枝樹400餘株),卻深陷「果賤傷農」的困境。
每年7月中旬,荔枝集中上市。特色品種「元紅」的採收期僅15天左右,常溫下隔日即壞的特性讓果農們焦頭爛額———凌晨3點採摘的鮮果,若當天未售完,只能低價處理或扔掉。
外銷通路不暢,大部分果農存在「等、靠」等依賴思想,加上廣東桂味、海南妃子笑等品種大量湧入福州市場,使得上洲荔枝的價格被壓至8元/500克,果農收入難以保障,每年至少有100噸荔枝因荔滯銷被扔掉。
在陳點成和上洲村的共同推動下,閩侯福荔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 7名種植大戶、村幹部加入,以村集體土地上300餘株荔枝樹為基礎,整合全村資源。
合作社成立後,第一件事是打通物流堵點。他們一方面向縣內20餘家基層工會推送荔枝,引進「社區團購群」「同城配送」模式,一方面與順豐冷運合作,採用「冷鏈+空運」模式,確保省外客戶24小時內收到新鮮荔枝。
文化因子
推廣品牌破圈
「荔枝不只是水果,更是上洲的魂。」陳點成意識到,要讓「元紅」走出深閨,必須喚醒其文化基因。
為此,他一方面設計品牌包裝──將荔枝的紫紅果皮、晶白果肉化作水墨圖案,印上「上洲元紅」的篆體商標和詩句,讓荔枝文化融入日常。另一方面,推動舉辦首屆上洲荔枝文化節,這成了村莊產業轉型的關鍵節點。
首屆上洲荔枝文化節以「閩中福荔,上洲元紅」為主題,融合開幕儀式、荔園市集、產業論壇、採摘體驗等環節,吸引數千市民遊客參與。
村民將自家種的500多公斤荔枝免費提供給遊客品嚐。其中,林世文拿出了300多公斤荔枝,因為他覺得「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味道,必須讓更多人記住」。
南通鎮也邀請專業團隊宣傳推廣「上洲元紅」品牌。例如,邀請網路主播擔任「上洲元紅」品牌推薦官,並參與拍攝、創作,發布推廣20多支短影片。多陣地、多場景、多類型的傳播方式,讓上洲福荔在抖音、快手、微視等多個媒體平台廣泛傳播,並創造了30萬以上的傳播流量。
一系列運作的成果迅速顯現:上洲村荔枝收購價從2022年的8元/500克升至2024年的13元/500克,漲幅超六成。今年,全村荔枝產量突破575噸,最高價可達15元/500公克,產值達千萬元。
「以前各家各戶單打獨鬥,現在合作社統一採摘、包裝、銷售,再也不怕被壓價了!今年荔枝快遞已發出200多單,最遠賣到了黑龍江。有客戶一次性訂購了1噸。在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我家比去年增收了10多萬元。」種植大戶林憲說道。
著力打造
四季文旅目的地
依託大樟溪的天然生態廊道,上洲村正以「荔香」為軸心,透過文化賦能、生態轉化與科技支撐,走出一條傳統農業村落向文化型鄉村轉型之路。
2023年,返鄉青年林貴將村內的一處閒置地改造為「上洲壹號」微度假空間,以荔枝文化為核心,引入荔園露營、房車基地、村晚+美食、文創元紅、水上游船、荔枝副產品、休閒運動等10餘個體驗項目,探索「當地旅遊特產尺寸約「城裡人看重的不僅是荔枝,更是這裡承載的鄉土文化記憶。」林貴的話道出了空間改造的文化內核。
上洲村還在大樟溪週邊,精心設計「美麗鄉村打卡」「親子田園童趣」等主題文旅新路線。
同時,村裡組成「荔枝先鋒」服務隊,以品種改良為突破口,帶頭試種井崗紅糯、觀音綠等11個優新品種。這些品種的上市時間各不相同,他們希望透過引進特早、特晚熟品種,來延長上洲村荔枝的銷售週期。目前,優新品種荔枝已陸續結果,明年即可採摘。上洲村後續將對這些優新品種荔枝進行評估,選取最為合適的品種進行推廣嫁接。
上洲村也透過傳統工藝創新,將荔枝轉化為文化載體:古法製作的荔枝乾和荔枝蜜,賦予產品文化辨識度,成為可觸摸的鄉土記憶載體。
陳點成表示,他們希望將「夏日限定」的荔枝產地,拓展為承載農耕智慧、生態美學與民俗記憶的四季文旅目的地。
百年荔鄉激活文化基因/閩侯上洲村:打造四季文旅目的地
- 2025-08-12

村民採荔枝。

生態優美的上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