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敏感度是主管不可或缺的素養,是一種高階的感知力,能及時察覺社會變化、內部情緒與潛在風險;而風險管理不僅是防災單位的責任,更是當代公共治理的基本功。對馬祖而言,這份挑戰更顯沉重,一個風浪來襲,就足以全面考驗整體施政體系的協調、反應與韌性。
風險敏感度的正向作用包括:即時感知風險,如颱風前夕預見交通中斷風險,主動啟動預備計畫;捕捉團隊氛圍,當察覺基層士氣低落,能適時調整管理方式;掌握輿論風向,有助預判輿情壓力。身為主官,敏感度是一項重要的領導技能,能促進良好的溝通、信任與團隊合作。但敏感度是一把雙面刃,用得好,是前瞻與韌性;用不好,是焦慮與封閉。
風險管理就是事前的未雨綢繆及防患未然,良好的風險管理能減少損失,降低危機發生。每一項政策若沒有風險管理思維支撐,都可能因一次突發事件而動搖。政府穩定不在於永不犯錯,而在於當風險發生時,是否能以透明、負責任的態度面對民眾。
在治理的現場,時間永遠不站在我們這一邊,當天氣驟變、航班中斷、醫療資源吃緊、民眾情緒翻湧,若政府沒有足夠的風險敏感度與管理準備,施政再多努力,也可能瞬間失去信任。《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說,禍與福常相因而至,往往福因禍生,而禍藏福。在馬祖這樣資訊流通快速、人際關係緊密的社會,風險敏感度和管理更是管理者掌握情勢的重要工具。
縣長王忠銘在主管會議上,多次勉勵同仁應具備敏感度與危機意識,強調苦民所苦、具備同理心與換位思考能力。我們知道,施政風險不只來自颱風與天災,也來自於民怨累積未被預見、網路輿論未被關照或是資源錯配未被處理。風險不是等災難來才管,而應是每一項政策、計畫、服務設計過程的起點;風險管理也不應只是災時救急,而是施政的一環;不僅寫在應變計畫裡,更該內化在每位公務員與決策者的日常準備中。
公務員是施政穩定的第一道防線,我們不能要求每一位同仁在災難來臨時都像專業指揮官,但我們必須提供他們明確的SOP、常態性的演練、危機回應與情緒溝通的訓練;一個讓他們敢說「準備好了」的制度環境。唯有各單位共同建立「事前預判、事中協調、事後檢討」的機制,並將之內化為施政文化,風險管理才不會是外加包袱,而是治理韌性的根本。
面對變動中的輿論與社會,我們希望每一位主管,甚至是未來的接班人都能調頻自己的風險敏感度,也將風險管理視為治理的起點,實現「治理有備、施政有感、民眾有安」承諾。
社論/風險敏感度與管理 治理的核心能力
-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