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搭船實名制,安全有保障

  • 2025-08-06

 隨著交通運輸多元化,搭船旅遊日益普及,尤其進入暑假旅遊旺季,無論是前往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觀光,或是參加各式港灣遊程,船舶成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為提升海上運輸安全,交通部於114年8月4日正式修正《客船管理規則》,全面實施搭船實名制,不再僅限特定航線,未來所有搭乘客船者皆需提供身分證明資料,以強化事故發生時的救援效率與責任釐清。這項制度的上路,標誌著我國海上安全管理邁入新的里程碑。

 此次修法是交通部因應國際規範、疫情教訓與國內事故經驗的總整,根據國際海事組織(IMO)Solas公約第III章規定,凡搭載12人以上之客船,應記錄乘客名單與聯絡資料。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早已落實多年,特別是2014年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後,韓國強化船舶管理與實名制登船,現已形成制度文化。

 反觀台灣,儘管部分航線有執行身分核對,但仍有一些中小型船舶或是短程觀光路線並無明確身分紀錄,在部分地區甚至有出現一票多人使用、人頭代購、旅客流動頻繁無固定登記系統,甚至是只有現場姓名手抄紀錄的情形,一旦出現狀況,都難以快速比對,這些「非正式」記錄方式,無法因應事故時的精準通報、身分查核與遺體辨識,都成為海運救援一大漏洞。

 世界多數國家早已實施實名制,如韓國、澳洲、日本等,皆將實名乘船視為基本安全機制之一,並結合智慧管理系統進行大數據監控與疏散規劃,我國實施實名制,不僅與國際接軌,也有助於提升整體船運服務水準。

 此次《客船管理規則》的修法,主軸在於明確落實實名制管理,依據交通部航港局公告,自8月4日起,不論是定期航線或觀光船舶,皆須完成乘客身分登記,並與船票綁定資料。而像是過去的COVID-19疫情,透過實名資料即可迅速掌握接觸旅客與傳染風險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自世越號事件後後,進一步強化客船監管措施,除實名制之外,還推行全程錄影、即時定位回報、航程監控系統,極大提升海上安全可信度。台灣此次修法也是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重要一步。

 每年七月至九月是台灣船舶運輸的高峰期,尤其前往離島或參加海上活動的遊客激增,船班更是一票難求,在這樣的高風險時段,實名制不只是保障自己,更是保護他人的責任。也希望船公司與地方政府在此新制實施初期,積極提供引導與協助,避免高齡族群或外籍旅客因流程不熟造成困擾。

 海上旅遊的樂趣無可取代,碧海藍天、島嶼風光,是許多家庭與旅人暑期回憶的重要組成。然而,安全始終是旅程最重要的基石。搭船實名制的全面實施,不僅是法令的更新,更是一場對民眾生命權與國家管理能力的考驗。讓我們共同配合這項制度,將每一次出遊的冒險風險降至最低。只要落實安全規範,依循正確流程,就能確保每位乘客都能快樂出航、平安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