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報訊】朱子文化源遠流長,擁有連江保存較完好的朱子祠;耕讀傳家之風綿長,保留旗桿厝、朱公橋等古蹟;映日荷花別樣紅,成為福州賞荷網紅打卡地……這裡是連江縣蓼沿鄉朱公村。近日,記者走訪了這裡。
朱子文化 孕育文明鄉風
漫步在朱公村,牛溪穿村而過。荷塘蓮田、鷺鳥翔集、蟬鳴竹影等自然風光,以及旗桿厝、朱子祠等人文古蹟,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田園畫卷。
誰能想到,過去由於發展石板材,牛溪曾是渾濁的「牛奶溪」。 2016年,在政府大力整治下,石材廠關停,青山綠水逐步重現。 「污河變碧水,舊房變新房,荒地、廢地搖身變成文體公園、觀景亭,泥濘土路整修成環河生態步行道……」朱公村婦聯主席梁群英,見證了朱公村這些年的美麗蝶變。
「說到朱公村最大的特色,一定是朱子祠。這裡有連江保存較完好的朱子祠。」朱公村林德明介紹,朱熹在連江講學多年,當地百姓在他講學之地建造朱子坊、朱子祠,以此懷念他、祭祀他。
據記載,宋慶元三年(1197),朱熹避跡連江,在丹陽坂頂寶林寺蟄居講學,後去貴安途經朱公村,受邀在此講學授課。鄉人為記其事,募資在朱公村建朱子祠。
朱子祠約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長20米、寬18米,扇5間,雙進,建築面積306平方米,古樸典雅。建成後聘師辦學,為百姓子弟念書提供場所。這裡也設立過鄉公所、小學、供銷社等單位,幾經修繕。
「朱熹清正廉潔,為後世樹立了榜樣。」林德明告訴記者,朱子祠還成了蓼沿鄉廉政文化教育點。不僅如此,這裡還是老人幸福院、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是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的重要陣地。
古厝古橋
見證歷史變遷
受朱子文化影響,朱公村耕讀傳家之風綿長。村內保留著一座旗桿厝。
據記載,旗桿厝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厝主人方便自家子弟讀書而建,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佔地3000平方米,至今有200多年曆史。古厝為純木結構,正座六扇,大小33間房。橫直4條穿心弄將披屋、廂房緊密聯在一起,既方便各房間進出,又避免互相干擾。
值得一提的是,厝外有圍牆,圍牆內埕兩側有兩對旗桿碣。當年,因厝主人與二子學識官位顯赫(厝主人為修職郎,長子是太學生,次子是貢生),官府授賜樹立旗桿(旗桿厝由此得名),並賜「文魁」牌匾懸掛廳堂。
村內既有古厝,也有古橋。朱公村名字由來,便與朱公橋有關。
宋嘉祐三年(1058),知縣朱定憐惜兩岸百姓靠小木船擺渡來往通行,生活實為艱辛,於是組織募捐修建石橋。歷經3年,石橋方成。當地百姓感念朱定,便把橋定名為『朱公橋』,把溪改稱『朱公溪』,也便有了朱公村之名。
到了1977年,朱公橋改建為朱公大橋。 2020年,欄桿又經過改造。記者注意到,儘管幾經改建,朱公橋建橋之初的兩尊石獅依然保留。歲月悠悠,石獅見證了朱公村的歷史變遷。
朱蓮碧荷 賦能鄉村產業
文化如何賦能鄉村產業呢? 「紅白蓮花共一塘,兩般顏色一般香。」朱熹創作的《詠紅白蓮》,蘊含著對蓮花品格的讚頌。何不在蓮花文化上做文章?為此,朱公村打響「朱蓮碧荷」文化品牌。
眼下,朱公村的荷塘一片生氣勃勃,優質蓮子陸續成熟,荷農們搶抓時節採摘。記者看到,粉白相間的荷花競相綻放,亭亭玉立的蓮蓬隨風輕搖,呈現出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田園畫卷。荷塘深處,荷農們正頂著烈日穿梭在蓮田間,靈巧地採摘成熟的蓮蓬。
「我們總共種植了70畝荷花,蓮子採摘後一部分作為時令鮮食直接上市,另一部分則加工成營養豐富、易於儲存的干蓮子,提升產品附加值。」林德明介紹,得益於當地肥沃的土層和清澈的灌溉水源,這裡產出的蓮子口感爽脆、回甘明顯,深受市場青睞。
巧合的是,朱公村的荷花品種來自朱熹祖籍地-江西,叫『太空36號』,花大蓬大,果實飽滿,具有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等優點。
「今年晴好天氣多,收成不錯,預計鮮蓮蓬總產量可達2.25萬公斤。」林德明說。距離荷塘不遠處的蓮子加工基地內,蓮子加工生產線正高速運轉,去殼、脫膜、通芯等工序一氣呵成。經過加工的蓮子將銷往福州市場,成為搶手貨。
盛裝的荷花不僅扮靚了村莊,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據介紹,朱公村於2021年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積極發展蓮子種植及生產加工,打通蓮子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培育鮮切蓮花、乾蓮子、蓮花、蓮桿、蓮藕、蓮心等「六蓮共舞」系列優質產品。今年預計為朱公村帶來20萬餘萬元村集體收入,惠及村民280餘人。
「未來,朱公村將持續打響『朱蓮碧荷』文化品牌:『朱』指的是朱公村與朱子文化;『蓮』指的是蓮花產品與廉政文化;『碧』指的是綠水青山;『荷』指的是荷花經濟和賞荷文化。」林德明表示,朱公村將整合生態資源與文化底蘊,深度挖掘朱子祠文化資源,策劃「蓮韻書香」主題文旅活動,推出荷塘邊的朱子經典誦讀會、廉政文化講堂等,實現蓮旅聯動,推動鄉村振興。
弘揚朱子文化 發展蓮花產業/連江朱公村:「朱蓮碧荷」迸發新活力
- 2025-08-05

朱公橋建橋之初的石獅子依然留存。

荷花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