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剩食轉念-珍惜糧食,從心出發邁向永續

  • 2025-07-30

 推廣惜食概念,環資局配合環境部舉辦「第3屆首惜廚師甄選活動」,冠軍得獎者以「吃在地、吃當季、低碳飲食、全食物利用」的惜食精神,創作出佳餚獲獎,並將挺進全國賽。比賽雖然有勝負,但惜食的精神卻值得深思。在馬祖資源來之不易,因此都是珍貴的,不浪費食物是最基本的,也是邁向永續島嶼的第一步。

 在全球糧食浪費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下,如何從「剩食」轉念為「惜食」,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無法迴避的課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全球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浪費,這相當於13億噸糧食。這些被丟棄的糧食,若能有效運用,不僅能緩解飢餓,更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資源浪費,邁向永續發展。

 台灣雖非糧食生產大國,但糧食浪費的情形卻不容忽視,根據環境部資料,全台每年產生近六十萬公噸的廚餘,其中多數來自家庭、餐飲業與學校團膳等,每年浪費的食物產值大約四千億台幣,這個數量與數字讓人怵目驚心。

 所謂「剩食」,多半指那些被消費者或店家視為「不需要」或「無法販售」的食物,包括賣相不佳的蔬果、過期但仍可食的食品、餐後剩餘的菜餚等。但這些食物中,有相當高比例仍可被食用,只是缺乏適當的轉運、保存、再利用方式。因此從「剩食」轉念為「惜食」,正是希望將廢棄物轉變成資源。

 國際社會如歐盟、美國、日本等地早已積極投入剩食再利用的政策與教育工作,在日本,「食品銀行(Food Bank)」早在2002年即由民間發起,成功建立起一套由企業、超市、餐廳捐贈食物,再透過非營利機構分送給弱勢團體的網絡。而在法國,政府於2016年通過法律,強制大型超市不得丟棄未售出的可食食品,並需將其捐贈予慈善組織。這些國家的作法顯示出政府、企業與民間攜手合作的力量,也是推動惜食文化的重要關鍵。

 家庭絕對是糧食消費的最前線,也是減少浪費的第一道防線,根據資料顯示,一個四口之家每年平均浪費價值約新台幣一萬元的食物,而這些浪費多半來自購買過多、保存不當或烹調過量等日常習慣。

 要改變並不難,家庭可以透過精準採購,亦即購物前先檢查冰箱,避免重複或受促銷誘惑多買,另外則是依據家人口味與食量烹調,以及保存觀念的更新,賞味並非有效期限,應學習分辨食物是否仍可食用,還有冰箱的有效管理,將即期食品移至前方,以先進先出原則降低過期率。

 馬祖可以做的很多,除了鼓勵在地鄉親自行種植、加工保存、醃製冷凍等方式延長食材壽命外,也可設置社區冰箱與分享櫃,透過公共空間將剩食更好的分享出去,也可以與台灣合作平台串聯,提高物資流通效率。

 總的來說,若每人都能從減少剩食、推廣惜食做起,糧食的浪費就能大幅降低,惜食不僅是節儉生活態度,更是對環境、對他人、對未來的責任,食物得來不易,每一口都值得珍惜,轉念之間,便是永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