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報訊】北宋元祐年間,江水在福州城南沖積出一片沙洲,這座新生的河口港旋即成為宋代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明成化八年(1472),福建市舶遷駐福州,琯後街柔遠驛升格為明清兩朝唯一的琉球朝貢口岸。
彼時,以琉球為主,包括安南、佔城、高麗、暹羅、爪哇等30多個國家的朝貢使者,以及荷蘭、英國等國的船員,都是在福州河口渡(今南公河口萬壽橋)登岸。一時間,福州城南河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集散地,留下了「繁華殷盛,曾為全城之冠」的文字記載。
數百年過去,如今在南公河口、上下杭的街頭巷陌,仍星羅棋布地散落著海絲遺韻,透過閩江的潮水,見證著台江的開放與包容。
琉球帆影 使團來朝
柔遠驛位於福州台江區琯後街21號,建於明成化八年(1472),後於清康熙六年(1667)重建。台江區博物館工作人員林小沛介紹,『柔遠』二字取自《尚書》『柔遠能邇』,寓有『懷柔遠人』的邦交理念。此處專司接待琉球使團,硫磺、蘇木在此卸貨,返航時滿載敕賜的絲質瓷器。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一道聖諭從金陵城傳至福州河口:「賜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這些精通航海的閩人兒女登舟南渡,在琉球那霸港外的浮島上築起久米村,其中不少人來自福州台江。
從此,他們在琉球紮下根,帶去了閩人智慧。蔡崇的後裔蔡溫官至琉球國相,主持編撰《中山世譜》;林喜的子孫在琉球宮廷傳授閩中曆法。血脈與技藝在此交融,閩人的龍骨造船術取代了琉球「縛竹為筏」的原始航海方式,使貢船得以穿越「浪大如山,波迅如矢」的黑水洋。
然而,鄉情難斷。閩人後代程順則在驛館寫下《指南廣義》,墨跡浸透著對故土的眷戀。琉球通事蔡大鼎撫摸著河口萬壽橋石欄,吟出『不識橋東水,曾流到中山』,潮氣氤氳的詩句在橋孔間縈繞了三百年。
千舸入港 匯聚台江
除了明清時期琉球使團往來頻繁,歷史上的福州城南河口區域,各國商船曾在此停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及文化交流。
在宋代,南公河口「東市」綻放著異國風情。南宋《三山志》載,「臨河務」稅亭設於南台河口,一時間「百貨隨潮船入市」。隨船而來的高麗人參與佔城沉香在貨攤上堆成小山,建窯曜變天目盞在這裡流淌著星空的幽藍。
明弘治十一年(1498),督舶太監鄧原開鑿直瀆新港,打通閩江直航通道。史載新港輸入波斯乳香、日本銅鏡,輸出福州漆器、建窯黑釉盞。詩人周仕諧筆下的『近市魚鹽千舸集,凌空樓閣萬山低』,描繪了當時福州最繁華港口的景象。
清道光年間,上下杭裡林立的會館,來往的商旅帶回來自世界各地的貨品,商幫子弟在廂房共擬跨國契約,而琉球留學生在迴廊吹奏三線琴,茶亭十番音樂的宮商調裡揉進異域音律。商業理性與人性溫度在此交融,譜寫出海絲路上最溫潤的樂章。
河口絲韻 共續新章
自1992年以來,柔遠驛經過重新修繕後,被闢為福州對外友好關係史館,1996年被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長期開設《福州琉球館史蹟陳列展》,生動展示福州海外交通貿易的發展歷程、中琉友好往來的歷史以及現代福州與那霸交流往來的事蹟,講述了明、清長達五百餘年與信仰球的貢賜文化,以及在長期友好中中華文化對琉國的經濟、各方面文化等。
2018年,南公河口萬壽橋被省政府列入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漫步在南公河口歷史文化街區,透過白牆黑瓦,可以盡情品味歷史的餘溫。而藏在街區裡的「河口印跡」展示館,以及台江區博物館正在改造提升中的「台江·歷史的傳承與記憶」展,將帶你讀懂這裡的前世今生。
數百年過去了,閩江的潮水從未停息。眼下,柔遠驛正在進行整體修繕以及展陳提升。提升改造後的柔遠驛,將繼續見證河口千帆化作海峽金融街的流光,朝貢簿冊轉型為數位絲路。
台江千舸入港處 河口遺韻話海絲
- 2025-07-29

南公河口街區空拍圖。

柔遠驛(琉球館)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