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 劉致宏與北竿居民共創《漁汐》、《魚漬》

  • 2025-07-25
藝術家劉致宏曾參與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於山隴排練場展出作品〈漁火〉;第二屆於北竿橋仔五間排展出〈漁光〉、南竿26據點陳設〈綠光〉,不僅透過創作轉譯回應漁村過往與集體記憶等,亦延續其對風土地景與文化脈絡的相互關照。(圖:文化處提供)

藝術家劉致宏曾參與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於山隴排練場展出作品〈漁火〉;第二屆於北竿橋仔五間排展出〈漁光〉、南竿26據點陳設〈綠光〉,不僅透過創作轉譯回應漁村過往與集體記憶等,亦延續其對風土地景與文化脈絡的相互關照。(圖:文化處提供)

今年6月舉辦的草繩編結藝術共創工作坊,中山國中的學生們在老漁民黃鵬武的引導下,現場認識定置網的構造與運作原理。(圖:文化處提供)

今年6月舉辦的草繩編結藝術共創工作坊,中山國中的學生們在老漁民黃鵬武的引導下,現場認識定置網的構造與運作原理。(圖:文化處提供)

 【本報訊】由藝術家劉致宏與在地居民共創的裝置作品《漁汐》、《魚漬》,即將於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北竿橋仔村五間排亮相。作品以「十人十海」計畫為基底,呼應本屆藝術島主題「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兩件作品以馬祖漁業文化為核心,透過空間裝置、手工技藝與感官體驗,展現島嶼生活中捕魚、製鹽與保存食物的智慧,構築一處得以回望與想像的文化現場。

 《漁汐》以北竿橋仔港邊日常為起點,取材自定置網的結構意象,透過編織與草繩技藝構築而成,回應世代漁民與海共生的智慧與經驗。今年6月,劉致宏與在地居民、北竿中山國中師生共同參與草繩編結工作坊,從手作過程中學習與傳承技藝,也探索傳統漁法中的物質語言與手工痕跡。裝置融入日照、潮汐與水下漂浮的視覺印象,使整體空間猶如一座凝鍊勞動、知識與感官記憶的流動場域,在五間排的歷史肌理中展開一場關於技藝與文化的重新詮釋與想像。

 一樓的《魚漬》則進駐舊鹹池空間,以魚露為隱喻重構「做鹹」文化。作品一側保留原始空間紋理,另一側則以分層架構與光影裝置對應漁村生活中對時間與氣味的感知。懸掛其中的半透明材質,共同營造出食物風土與漁村記憶的交織氛圍,使觀者得以從色彩與空間節奏中,遙想島民曬魚、漬露的日常景緻。

 《漁汐》、《魚漬》不僅是當代藝術作品,更是一場關於生活與海洋的共感編織。觀眾穿梭於五間排的歷史場域中,將重新理解馬祖漁村的物質文化與人文精神,感受那份藏在日常中的勞動美學與世代記憶。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將於9月5日至11月16日展開,展期73天是歷屆最長,於四鄉五島帶來超過50件作品,邀請您一起登島,感受馬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