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一道味道。對於旅人而言,旅行不只是看風景、聽故事,更是用味蕾認識一座地方的方式。道地在地美食,是一個地方文化的延伸與情感的寄託。對觀光發展而言,美食絕非是點綴,而是核心驅動力之一。
《聯合報》主辦的「全台小吃500碗」評選,由各行各業的50位名人代表擔任評審,各自選出心中的10碗小吃。2023年馬祖「魚之鄉魚麵行炸魚麵」以及「阿妹的店鼎邊糊」成功入榜;2024年則有「天美軒的手工大餅」、「香林小館鼎邊糊」獲得殊榮;今年則是「阿池現吃淡菜」與「阿妹的店鼎邊糊」。連續三年,馬祖皆有小吃獲選,而2022年時「林義和工坊的鰮魚蒸肉佐地瓜飯」也獲得500盤的入選,不僅展現馬祖飲食的獨特風味,也讓馬祖在全台觀光版圖中嶄露頭角,更以其濃郁家鄉味、在地食材與傳承風味打動人心,也讓馬祖不再只是「離島」,更是「味島」。
事實上,放眼全球,美食型觀光早已是主流趨勢之一:日本北海道靠螃蟹與拉麵吸引無數觀光客;韓國全州用一道「拌飯」結合古城老街,打造出歷史與現代交融的美食名城;甚至一碗越南河粉,也能讓河內與胡志明市成為國際旅人地圖中的打卡熱點。這些城市靠的是文化深度、飲食獨特性與體驗感,正是馬祖具備卻尚待整合的潛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馬祖的觀光發展也應從飲食文化中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建立屬於我們的島嶼美食品牌。
然而,美食能不能成為永續觀光的助力,關鍵在於「道地」與「創新」的平衡。若僅複製流行口味、做成浮誇網美餐點,恐怕短期吸引目光,卻失去回味的可能。我們應該鼓勵在地店家以傳統為本,加入當代手法創新包裝,同時培育在地青年返鄉投入餐飲創業,讓傳統手藝與青年活力並行不悖。
未來可再進一步建立「馬祖味道地圖」,串聯各島在地特色料理與店家故事,將「吃」變成一種可導覽、可體驗、可記憶的旅遊形式。若能再進一步結合食農教育、青年返鄉廚藝創業、在地店家故事影片拍攝等,將更有機會打造出有溫度、有深度、有品牌的馬祖味道,讓旅客在旅程中,透過一餐一味更認識馬祖。當這些小吃成為旅遊目的地,這就不只是飲食,而是觀光的引擎。
美食,是地方的靈魂;而當味蕾記憶與風土景觀交織,觀光,才真正有了生命的溫度。我們期待有更多馬祖人勇敢做自己家鄉味的代言人,也期待未來更多旅人,願為了一道馬祖美食,踏上尋味之路,愛上這座海上之島。馬祖,不只好看,也要好吃、好玩、好回味。
社論/道地美食,觀光推動的在地靈魂
-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