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都市發展迅速,人口密集與交通繁忙成為常態,城市景觀雖日漸繁華,但也帶來一系列隱性的環境問題,其中最常被忽略卻深刻影響生活品質的,就是「視覺污染」與「交通噪音」。這些問題不僅侵蝕民眾的感官體驗,也對身心健康造成長期損害。因此,如何有效減少視覺污染與交通噪音,成為現代都市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視覺污染泛指在公共空間中出現的各種擾亂視覺、破壞美感或造成精神壓力的人造物與景觀,包括過多的廣告看板、雜亂的電纜、建築物外牆過度設計、違章建築、垃圾堆積等。不僅破壞城市的整體美學,還可能影響交通安全與市民情緒。
交通噪音則是由道路、鐵路、航空運輸等交通工具產生的噪音,尤以車輛引擎聲、喇叭聲、急煞聲最為常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長期暴露在高分貝的交通噪音中,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礙與焦慮症的風險,對都市居民的健康構成威脅。面對這兩大城市病,政府與住民皆有責任共同改善。
嚴格管制廣告招牌與市容設計:地方政府可制定明確的《市容景觀管理辦法》,對廣告招牌的大小、高度、亮度與設置地點進行規範。引導商家設立低干擾、高品質的識別標誌,兼顧商業需求與美學。加強老舊社區的立面整建計畫,提升建築外觀整齊度,也能吸引觀光與投資。
推動地下化管線工程:雖然成本高昂,但將電纜、水管等公共設施地下化,是根本改善視覺污染的重要方式。這不僅能大幅改善城市景觀,也能在颱風或地震發生時減少公共設施受損風險。
設置綠帶與噪音防治牆:交通噪音的抑制可透過在主要道路兩側設置綠帶、綠牆或噪音防治牆來達成。植栽不僅吸音,也能提升空氣品質、美化市容,創造更宜人的都市環境。部分城市甚至在高架道路底下設置綠廊道與休憩空間,兼具隔音與活化功能。
鼓勵大眾運輸與低噪音交通工具:減少交通噪音的根本之道在於降低車流量。政府應鼓勵市民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並加強公共運輸系統的便利與效率。推廣電動車輛與自行車通勤,也能有效降低整體噪音水平。
住民參與與教育推廣:城市的美與安靜不該只是政策的結果,更應該是市民共同維護的目標。政府可透過社區營造計畫,鼓勵居民參與美化行動,推動「認養街角」、「社區立面設計競賽」等活動,提升公民美感意識與環境責任感。
一個理想的城市或島嶼,不該只有便利的交通與高樓林立,更應該是視野開闊、耳根清靜的宜居之地。唯有政府與市民攜手,從政策、設計到生活習慣層層著手,才能真正還給居住環境一片清新與安寧,讓人們在繁忙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從容。
社論/打造宜居島嶼 減少視覺污染與交通噪音
- 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