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觀光逐漸從陸地轉向海洋、從景點轉向體驗,我國「藍色公路」政策再度推動,不只是交通革新,更是打開海洋觀光與離島振興的重要鑰匙。特別在馬祖第三屆國際藝術島即將開展之際,更形塑出一幅兼具文化深度與海洋意象的觀光新藍圖。
「藍色公路」起源於2004年交通部提出的海上運輸政策構想,旨在發展台灣本島與離島、港市之間的多元海上運具,舒緩陸上交通壓力,並發展低碳、永續的運輸網絡。雖然初期成效有限,但近年隨著觀光意識的提升、港埠升級與新世代遊輪旅遊風潮興起,「藍色公路」再度受到中央重視,並被納入國家觀光政策方向。
馬祖自開放發展觀光以來,初期以戰地風光、閩東聚落為主要賣點,近年藍眼淚、梅花鹿成為焦點。但單靠自然與歷史,終究難以吸引國際目光與回流旅客。這幾年,馬祖努力推動觀光轉型與交通改善,讓我們的航線不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體驗馬祖的第一印象,不僅解決交通問題,更能扮演文化觀光載體的角色,把旅遊從「抵達目的地」變為「沿海航程體驗」,也讓馬祖不再是台灣的邊陲,而是串接海洋文化與藝術的新焦點。
馬祖國際藝術島第三屆的啟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透過駐地創作、地景藝術與社區互動,讓整個馬祖成為一座海上的文化美術館,旅人可以隨著航線移動,穿梭在軍事遺跡、閩東聚落、地質景觀之間,探索自然、人文、藝術交織出的島嶼風景,也感受馬祖土地上深厚的生命力。藍色公路,讓離島與本島、離島與離島間不再遙遠,藝術島嶼,讓旅遊不只是觀光。旅客得以「搭船賞藝」的全新模式,體驗一場穿越海洋與藝術的慢旅人生。
發展馬祖藍色公路,首先需從港口做起,包括福澳、白沙、中柱、青帆、猛澳等港口,規劃成具有文化意象的藝術碼頭與觀光門戶,讓「抵港」即是「觀光起點」。更重要的是,跳島模式不再只是單點旅遊,而是串連馬祖四鄉各島文化特色,讓旅遊從「點狀參訪」進化為「面狀浸潤」。
馬祖自古以海為生,海洋不僅是居民生活的日常,更是地方文化與觀光發展的根本。馬祖的觀光,不該再只依賴特定季節與自然奇景,而要擁抱海洋、擁抱藝術,讓文化成為旅遊的靈魂。藍色公路是連結,也是平台;馬祖國際藝術島是內容,更是吸引力。兩者結合,讓馬祖從海防基地變為藝術基地,讓旅客從被動觀賞者轉化為主動參與者。
第三屆作品將在馬祖各個島嶼登場,透由跳島方式串聯,是馬祖邁向國際、推動觀光轉型重要動力,也是馬祖通往世界的文化廊道,今年秋天,讓藝術與你一起遇見心靈的感動。
社論/讓馬祖成為文化與藝術觀光的海上明珠
-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