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開啟海上旅遊新藍圖

  • 2025-07-16

 過去的旅遊多以陸路與空路為主體規劃交通與觀光,然而,隨著旅遊型態的轉變與永續發展的理念興起,藍色公路(Blue Highway)概念開始受到矚目,成為結合交通與觀光的新選項。馬祖四面環海,連島際交通都必須仰賴船舶,非常適合推廣以海洋資源為主的海上旅遊。

 馬祖海上行程主要有賞鷗行程和島際交通,以及一些地方特色的體驗活動,賞鷗行程在每年六到十月是最佳時機,可以從南竿福澳港或北竿白沙港出發,欣賞燕鷗飛翔及馬祖獨特風光。東引過去也推廣海上看東引,從海面上觀賞離島的特殊景觀。北竿鄉則推出北竿海洋之旅,包括市集、獨木舟等海洋體驗、傳統牽罟嘉年華等,盼觀光客能體驗北竿獨特海洋魅力。

 而首次推出的新臺馬輪「花蓮微旅行」,7月25日到27日從基隆出發、花蓮返回,僅一航次的限定行程,則是為了未來藍色公路遊程鋪路規劃,後續澎湖輪也會接棒開航一航次。行程主打夜航出發,旅客可在船上安心休息,一覺醒來直達花蓮,提供車輛、機車等各式登船,方便旅客下船後自由移動,船上還提供觀星導覽與表演等,豐富旅程體驗,讓遊客輕鬆遊花蓮。

 事實上,台灣本島與其他離島地區都有發展藍色公路的潛力,以澎湖為例,「跳島旅遊」早已成為熱門行程之一,許多遊客透過快艇連接馬公、本島、望安、七美等島嶼,體驗不同島嶼的地貌與風情。金門則試辦「金廈藍色航線」,連接金門與廈門,結合海上風光與兩岸文化體驗,儘管目前受到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但長遠而言仍具發展潛力。

 此外,東北角的賞鯨航線、基隆與和平島的港灣導覽行程、台東與綠島、蘭嶼之間的觀光航班,也都可視為台灣版藍色公路的一環。這些海上旅遊方式,不僅打破「海洋只是阻隔」的傳統觀念,更逐步建立「海洋也是道路」的現代觀光視野。

 推廣藍色公路的意義不僅在於增加觀光多樣性,更在於強化區域平衡與永續發展。傳統觀光常集中於少數熱門景點,導致人潮過載與資源耗損,而藍色公路可以引導遊客分流至更多原本交通不便、開發程度低的島嶼,創造觀光紅利的再分配。像馬祖的東引、莒光,因交通較為不便旅遊發展受限,但透過藍色公路航線連結,輔以特色旅遊的利用規劃,可望提升遊客體驗的動機。

 從國際觀察來看,藍色公路在許多國家已成為成熟的觀光模式。希臘愛琴海的藍色航線以郵輪與快艇串連聖托里尼、米克諾斯等島嶼,讓遊客沉浸在浪漫的愛琴海風光中。克羅埃西亞的亞得里亞海航線則將數十個小島串聯成旅遊路線,讓當地小漁村轉型為觀光重鎮。挪威則結合峽灣郵輪與本地交通,讓旅客以舒適方式穿梭於絕美的峽灣之中,創造年年成長的觀光收入。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UNWTO)統計,海上觀光在全球觀光市場中的比重逐年攀升,尤其在疫情後,遊客更傾向於選擇戶外與低密度的旅遊模式,海上旅遊因而成為新寵。馬祖應掌握此趨勢,善用地理優勢,發展具在地特色的藍色公路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