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祖,需要更多「願意留的人」

  • 2025-07-12

 在全球化與都市化浪潮下,台灣各地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日益顯著,尤其離島與偏鄉地區,更長期面臨人口外流、勞動力斷層的困境。當我們談「青年返鄉」,那份對家鄉的情感與責任固然可貴,但若缺乏實質支撐與配套,返鄉的夢想仍難成真。因為,返鄉不應只是「回家」而已,更需要被「接住」。

 許多青年對家鄉懷有深厚情感,他們希望在熟悉的土地上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也看見觀光、文創、文化潛力,盼用所學回饋地方。過去,島嶼的距離、軍事的歷史包袱、有限的就業機會與生活資源,使得多數馬祖青年離鄉求學、就業後,便難再回歸。

 然而,當國內掀起「地方創生」浪潮,青年也重新思考「我能否在故鄉闖出一條路?」公職是返鄉最穩定的選擇,但未能吸納大量青年的創意與企圖;至於旅宿、餐飲、導覽等觀光業,卻常見「旺季人手不夠、淡季收入不穩」的結構問題。

 近年,馬祖地方創生已有一些成功亮點,他們可以把咖啡店開進市場,其它像是老屋再生、戰地風文創與小型工作坊等等的體驗設計,皆顯示馬祖地理條件雖為限制,卻也具有豐富文化與自然基底,藍眼淚、閩東古厝、戰地文化與多元生態,若能搭配數位工具、永續旅遊、文化記錄等面向發展,將可能吸引更多青年願意「不只回來,更願意留下」。

 要讓馬祖成為青年敢於返鄉、願意久留的地方,關鍵在於建立具吸引力的人力生態圈。可以由以下三個層面來談:

 首先,創業與工作機會的多元化:盤點現有空間與資源,釋出老屋、軍事據點,鼓勵青年進駐創業。並擴大青年創業補助、行銷輔導、專業顧問機制,使創業不只是靠熱情,也能有實質支撐。此外,可引入「遠距工作專區」、發展「離島型數位工作聚落」,讓科技型、設計型、文創型人把工作「帶回家」。

 再來,建立青年與地方的協作平台:可以設立「青年創生辦公室」,由具地方經驗的團隊提供從資源盤點、場地媒合、產業合作到政策諮詢的一站式服務,形成政府、社區與青年三方互助的平台。

 第三,從教育扎根在地認同與實作能力:學校教育強化「返鄉意識」,如透過地方學校、社區實習、文化導覽訓練等課程,讓青年從小就能理解地方的價值與機會。此外,可鼓勵在外求學青年寒暑假回鄉實習,累積返鄉經驗與信心。

 青年是地方的未來,若我們期待馬祖能永續發展,那麼協助青年找到留下來的理由,就是未來最重要的投資。尤其在少子化與高齡化交織的今日,留住一位青年,可能就留住了一個社區的未來。我們希望人才返流不是結果,而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