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女兒聽海風、聊AI-AI時代來臨,藝術、教育大翻轉/曹筱玥

  • 2025-07-10
5月19日帶領師大學生主辦AI教主-黃仁勳演講直播。(圖:師大圖文傳播學系教授兼美術館籌備處執行長曹筱玥)

5月19日帶領師大學生主辦AI教主-黃仁勳演講直播。(圖:師大圖文傳播學系教授兼美術館籌備處執行長曹筱玥)

本文作者以AI所繪製的藍眼淚意象。(圖:師大圖文傳播學系教授兼美術館籌備處執行長曹筱玥)

本文作者以AI所繪製的藍眼淚意象。(圖:師大圖文傳播學系教授兼美術館籌備處執行長曹筱玥)

 作者:師大圖文傳播學系教授兼美術館籌備處執行長曹筱玥

 AI人工智慧正風起雲湧,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更有甚者,我們在烏克蘭發起的「蛛網行動」中看到了AI如何改變現代戰爭的面貌:搭載AI的無人機能清楚辨識高價值目標,以小博大,其化零為整的統合作戰能力澈底改寫了戰爭的大縱深理論。

 迄今,人工智慧已方方面面深入我們的生活,且不斷變革,而生成式AI應用的加入,拓展了藝術創作的可能性,也因此產生新的衝擊。我們不妨以「一張由機器人所創作的畫可以值多少錢?」作為例子,討論生成式AI技術的「藝術價值」。2024年11月7日,在蘇富比(Sotheby's)拍賣會上,一組名為《A.I. God》的系列畫作收到27次出價,最終遠超於行內估計的12萬到18萬美元區間,以108萬美元(約3千500萬台幣)價格落槌,由一位匿名的美國買家拍下。這起新聞震撼了藝術界,藏家高價收藏的,究竟是「藝術作品」,抑或僅是一連串「指令詞(prompts)」的組合?但無論如何,AI與藝術的結合已是大勢所趨,許多設計師和藝術家開始探索「不完美混合」的可能性,他們重新思考藝術與人類創造力的必然關聯,或者說,距離。而這股正負兩極意念的思潮碰撞,正是為了找到AI的計算精度和人類手工不確定性之間的平衡。

 隨著AI的發展,我們不免心生悲觀,似乎人類得天獨厚的創造性也即將被機器取代了。但真是如此嗎?事實上,類似的劃時代發明與藝術轉向在藝術史上斑斑可稽。AI科技在創作上的轉化與應用,反而更大程度地擴張了藝術的版圖與可能性,而這有賴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培訓和教育,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在AI時代深化自我,刻不容緩。

 前些日子我接受了1111人力銀行的專訪。我帶領學生們一同展示了AI教學的傑出研發成果,畢業生周駿曄製作的AI互動遊戲Pong Game,是他四年大學生活的心血結晶,最特別的部分是雙方玩家面對的都是AI即時生成的虛擬健身教練,以賦能式互動,滾動規劃與調整健身進度。另有運用NVIDIA的Omniverse協座平台 ,創作VR戰地攝影的一款遊戲 ,透過Unreal引擎跟META Quest重現戰地風貌。碩士生戴彥綸則介紹了運用AI基於強化學習技術的遊戲設計,這個類神經模型,可以偵測音樂,並自動對上機器人的嘴型 ,獨力製作一支MV音樂影片不再是夢想,我們不再需要重新構建環境,大幅降低了成本與人力。此番種種,都是互動設計領域的全新活水,也是AI帶來的極大便利。

 作為一位藝術創作與教育者,我深深看好AI帶來的藝術與教育翻轉。面對變局,我們無須畏懼,惟須開放心胸、做好準備-不如就從給自己一個「指令詞」啟程:學習AI,現在開始。

 參考連結:https://www.1111.com.tw/news/jobns/15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