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餐飲旺季須嚴守衛生 暑假食品安全不容鬆懈

  • 2025-07-09

 近期,衛福部食藥署修訂《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明訂從業人員在調理即食食品時,不得同時或先後接觸金錢與可能污染物品,並強調口罩佩戴、手部清潔、環境衛生、教育訓練等關鍵規範。違反者可依《食安法》第44條,處以6萬元至2億元罰鍰,甚至勒令停業。

 暑假是餐飲與旅遊旺季,人潮與氣溫同時升高,食品腐敗風險大增,稍有不慎即可能爆發食物中毒。以2025年為例,嘉義某大學學生在海南雞飯店用餐後,29人腹瀉;墾丁凱撒飯店也發生旅客群聚嘔吐發燒事件,疑與早餐處理不當有關,北市連鎖壽司店亦出現腹瀉個案,暴露出即使知名餐廳也難倖免於食安破口。

 常見如「炒飯症候群」,即烹煮加熱後的熟米飯和熟麵條等澱粉類食物,放置在一般室溫下超過二小時後,就有可能產生仙人掌桿菌,該細菌會產生Cereulide毒素, 該毒素會破壞及傷害細胞內部的粒腺體,導致細胞無法產生能量和代謝,若毒素劑量小會引發噁心、嘔吐、腹瀉、腸胃不適、發燒,若毒素劑量大就會引發人體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2024年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因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造成6人死亡,更讓大眾對食品的處理流程產生警覺。

 馬祖暑期進入旅遊旺季,以各項海鮮食品料理居多數,但可能因為天氣導致遊客往來人數的起伏,因此備料的準備更顯重要,也是地區食品衛生管理的挑戰。大型活動舉辦時,常有小吃攤的戶外營業,更容易受到沙塵、蚊蟲與高溫的影響,若未落實冷藏、分區操作及手部消毒等措施,交叉污染風險高,也務必避免同手處理金錢與餐食,這樣形同將細菌直接傳遞至顧客口中。

 然而,也有許多業者積極自主管理食品安全,像是設置自動紫外線刀具消毒機,砧板每日高溫殺菌並分色分類處理生、熟食材,工作人員每兩小時更換手套,並有監控記錄表,全面落實手部衛生管理,增聘專職GHP督導員每日巡檢,並每月安排員工參加2小時的內部衛生教育課程等。即便小型店,也可以每日執行「三分區三時段」檢查(早中晚三時段,檢查生熟食分區、冷藏溫度、操作檯潔淨度),並建立食材追溯記錄表,做到源頭控管與現場衛生並重。

 地方政府為落實GHP,可以強化業者教育訓練,提供相關設備補助,以提高衛生防護力,當然旺季也要加強稽查,進行戶外攤商或餐廳的專案巡檢,違規者處份並公開,消費者當然也要提升自身的飲食安全意識。

 暑假是共享美食與旅遊的時光,更是食品衛生的重大考驗,唯有政府、業者與消費者三方齊心,才能守住每一道菜餚背後的安全防線。餐飲業者切勿因生意繁忙而忽略細節,因為一時的鬆懈,可能造成一生遺憾。讓我們從每一餐做起,為健康把關,讓安心飲食成為夏日最溫暖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