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交通品質與觀光發展並重

  • 2025-07-08

 隨著夏季觀光旺季來臨,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上的每一項政策,都不只是行政決策,更關乎地方形象與居民福祉。縣長王忠銘日前裁示,自每年4月1日至9月30日,全縣市區道路全面禁止開挖,除非屬於緊急搶修、道路養護或縣府重大施政計畫工程,否則一律暫停動工。這項決策不僅是一項實際的交通管理措施,更顯示出縣府對觀光發展、民生交通安全及公共工程協調機制的深思熟慮。

 長期以來,道路開挖工程往往成為民眾與旅客詬病的焦點。對居民而言,反覆開挖不僅影響出行品質,也可能導致道路品質下降,形成「補了又挖、挖了又補」的惡性循環;對旅客來說,遇到道路施工不僅阻礙行程,還影響對地方的整體印象,甚至影響地方觀光收入。因此,縣府針對道路施工應避開旅遊旺季,改在淡季進行的政策,不僅是對地方發展節奏的合理安排,更是對居民與遊客體驗的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縣府並未採取「一刀切」的方式處理,而是保留對緊急搶修與重大工程的彈性空間,兼顧公共安全與行政效率。這樣的彈性設計,正是政策落實能否成功的關鍵。道路施工難免與民生需求息息相關,若全面禁止,可能會延誤關鍵維護作業,反而造成民怨。因此,政策的重點不在於禁止,而是在於有原則、有規劃、有彈性的管理機制。

 進一步來看,這項禁令對政府部門內部的協調與工程整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實施開挖控管,各單位須提早安排工程時程,精準預測需求,並與交通、觀光等相關單位密切合作,才能避免工程擁塞與行政衝突。工務處已於7月2日正式行文各機關單位,宣告政策落實,顯示縣府不僅止於口號,而是有步驟、有節奏地推動改革。

 當然,政策再好,執行才是關鍵。縣府未來如何監督各單位遵守禁令?是否有建立審核與罰則機制?若民間單位或地下管線施工單位違規開挖,該如何即時制止?這些都是民眾關切的實際問題。唯有建立一套具透明度與可追責的管理流程,禁令才能落實,縣政效能才能獲得民眾信賴。

 綜觀此次縣府的決策,可以說是從過去施工亂象中吸取教訓,進而主動提出管理策略,避免工程與觀光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這不僅是一次政策上的調整,更是一場地方治理價值的重新定錨。未來,隨著觀光型島嶼的發展,如何在建設與便利之間取得平衡,將考驗每一位地方治理者的智慧與魄力。

 因此,我們期待這項開挖禁令不僅是交通秩序的維護者,更成為觀光品質提升與縣民幸福感增長的推動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宜居宜遊」的城市願景。